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始农业是古代中国生产生活的基础,掌握时间规律是保障原始农业生产的前提。生存的基本需要使人们开始探索时间的规律,在此过程中,人们发现空间方位的确立是建立精准时间体系的基础,时间与空间密不可分。时空的探究由此开始,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基础。从古人开始定居,便有了聚落,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分化成城邑与村落。人们自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于是崇拜时空的力量,希望人间与之协调。因此,自周始,聚落的营建活动便受其时空观的影响,形成了聚落时空秩序的雏形,直至西汉以周礼为基础的儒家文化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从宏观到微观的聚落营建在儒家时空观的指导下井然有序的形成与发展,直至明清,达到顶峰。鲁地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此种聚落的时空特征尤为突出。本文力图通过对鲁地聚落大量史的料研究,实地踏勘调研与测绘的等式,探究在儒家时空观的影响下,鲁地聚落在各个空间层面上的营造思想。第一章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基础,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包括鲁地的地域范围、儒家时空观的时间范围以及聚落的具体定义。对前人的研究与分析进行整理,明确本文研究意义与重点。第二章对儒家时空观进行研究,首先介绍其产生的背景与思想基础;其次,对以方位与时序概念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时空观进行分析;最后,论述了在时空观指导下的古代理想社会。第三章对鲁地聚落营建的重要基础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其历史、现状、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通过对鲁地聚落进行的大料史料分析与实地调研,从整体聚落秩序体系、单体聚落营建、宅院空间、单体建筑与室内外装饰五个空间层次上分析儒家时空观影响下的营造思想。结语部分为全文的总结,希望本文对鲁地区域建筑文化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并对今后鲁地区域的相关规划与建筑设计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