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作为仲景攻下之法的杰出代表,千余年来,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被继承和发扬。但纵览历代主要医家医著,对三承气汤的发挥大多以散在形式出现于著述之中,而对三承气汤的整个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整理总结的不是很多。本文通过对汉代至现代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三承气汤的主要发展成果进行系统归纳综合,旨在整理出三承气汤的总体发展历程,分析出三承气汤纵向和横向发展的特点。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获取充足资料,然后将其归类整理,再者进行分析综合:理论发展方面采用“引用→分析→总结”的方法,将历代对三承气汤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发展作出汇总并提炼;临床应用方面类聚历代以三承气汤为指导的具有代表性的方剂和病案,从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治则治法、选方用药方面作出分析,总结发展特点。 结果 通过对三承气汤方证进行溯源可以看出,三承气汤的创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悠远的理论渊源。前贤丰富的理论成果,例如《黄帝内经》的治病大法,《神农本草经》的药性作用,都是三承气汤得以创立的重要源泉。这也体现了仲景能够博采精华、以正确理论为指导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三承气汤方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承气”之名,主要取其“顺承胃气”之意。因大承气汤以气药为君,小承气汤以气药为臣,调胃承气汤重在泻胃中邪热、调胃中之气,故有大、小、调胃之分。大承气汤为峻下之剂,而小承气汤重在缓下,调胃承气汤重在和下。三承气汤的病理机制都与“实热壅内”和“气机不畅”密切相关。三承气汤的作用主要有行气、泻热、通便、下食、下瘀5种。仲景原书对三承气汤的发挥应用使其增加了下水功效,又可用于痈疽、呕吐、小便数、少腹急结、脉沉紧等病症的治疗,同时有活血、逐水等治法与三承气汤相互配合,分别用到桃仁、甘遂等药物,为三承气汤在多治法融合的发展方向上打开了的思路。 三承气汤在晋唐时期被扩展至肝胆、心、肾热盛病证的治疗中:又有清热、解毒等法与之配合,主要用到黄芩等药物。宋金元时期,在理论原则上,承气汤有了进药和退药两种服药方法;有驱邪兼顾扶正之说;老人壮年均可使用;确立了舌诊辨证方法。在临床应用中,三承气汤以治疗单纯热盛证为主:降逆法是与之配合的主要新增治法,以生姜为其体现药物。明清时期,在理论原则上,三承气汤在瘟疫病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其泻热通腑的制方原则被发展为脏腑同治、清泻结合、攻补兼施等多种立方之法:以“白虎承气汤”作为变通法;确立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