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田是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之一,但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稻田面积减少速度非常快。如何保护已有的稻田面积,本文以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城乡与区域统筹发展理论等为指导,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一是分析1980—2013年苏南地区稻田数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揭示了苏南地区稻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二是分析稻田资源的价值构成,评估了稻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三是测算区际、区内稻田盈亏量,确定了稻田保护的支付补偿地区和接受补偿地区;四是总结国内外农地保护的实践经验;五是从构建原则、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多个方面、多角度构建稻田保护激励机制;六是制定确保稻田保护激励机制顺畅运行所需要的各项措施。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稻田过度非农化和非粮化,造成稻田面积急剧减少,其原因在于稻田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需建立以经济激励为导向的稻田保护补偿机制。(2)采用意愿调查法(CVM),测算了市民和农民对稻田资源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并运用Tobit模型和Double Hurdle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市民和农民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显著性分析。另外,选择平均支付意愿(WTP)作为测算稻田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等非市场价值的依据,得出稻田资源非市场价值为8.81万元/hm2。(3)通过测算各地区的稻田赤字/盈余,能促使相关政策、补偿资金从稻田赤字区转移支付到稻田盈余区,从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到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将会调动地方政府、农民稻田保护的积极性,抑制其稻田非农化的冲动。(4)建立区际和区内相结合的多层次稻田保护激励机制,可以激励稻田经营主体和稻田盈余区提供足额的稻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供给,不仅有助于抑制稻田赤字区的苏南地区稻田非农化速度,而且有助于提高稻田盈余区地方政府和农民保护稻田的积极性。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1)构建了区际、区内两个层次相结合的稻田保护激励机制。从稻田资源非市场价值和稻田保护机会成本的角度,全方位构建起区际和区内相结合的双层稻田保护激励机制。两个层次补偿机制的结合使得稻田保护的机会成本和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稻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公共财政的补偿途径得以内部化。区际、区内两个层次补偿机制在构建原则、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运作形式、补偿监管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补偿,提高激励机制的运行效率。(2)确定了区际、区内两个层次的补偿标准。依据稻田保护的机会成本、稻田资源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外溢价值确定区际补偿的地方政府及农民、农村集体补偿标准。依据稻田保护的机会成本和稻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确定区内补偿的地方政府及农民、农村集体补偿标准,所采用的测算方法为意愿调查法(CVM)等,两个层次的补偿标准能够确保对苏南地区稻田保护的全面补偿。(3)运用Tobit模型和Double Hurdle模型结合使用的方法,方法上有所突破,把两个模型方法相结合,交叉分析了居民对稻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使得确定的影响因素更接近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