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自拟止泻汤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在临床中的疗效,以此研究探索中医药疗法在小儿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方法根据诊断标准选取莱芜市中医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门诊中确诊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共120例,依据完全随机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统计患儿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调查该病流行病学特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小儿生理特点,自拟止泻汤治疗小儿湿热型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组采用自拟止泻汤治疗,对照组采用病毒唑联合思密达治疗。两组均辅以补液、对症处理等支持治疗。观察两组在疗效、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对比情况,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结果①年龄和性别治疗组60例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5岁,平均年龄13.45±2.55(月)。对照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5岁,平均年龄13.30±2.70(月)。两组性别、年龄经卡方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②疾病严重程度划分上,两组均以轻型(共49例)、中型为主(共63例),重型发病率较低(6.7%,共8例)。③流行病学特征,年龄分布上看,莱芜地区轮状病毒性肠炎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共84例,占70%)。季节分布上,于9月份至来年1月份较易流行(共97例,占80.83%),即秋冬季易感。③临床疗效比较方面,治疗组有效率96.7%,对照组有效率91.7%,χ2=28.15,P<0.05,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恢复时间比较,使用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粪便性状正常(t=4.99)、排便次数正常(t=5.01)、退热时间(t=4.35)、大便常规正常(t=3.97)几个指标相比较时,P<0.05,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组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④临床类型与治疗方法的关系方面:对两组的病情严重程度对比发现,两组在轻型(χ2=19.15,P<0.05)、中型(χ2=23.33,P<0.05)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而在重型(χ2=8.99,P<0.05)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1.流行病学方面,莱芜地区轮状病毒性肠炎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且于9月份至来年1月份较易流行,即秋冬季易感。2.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率96.7%,对照组有效率91.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自拟止泻汤疗法较传统西医疗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好。3.在主要症状恢复时间方面,治疗组在粪便性状、次数、腹痛或腹胀、发热、大便常规等恢复较对照组快,提示自拟止泻汤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症状改善更有帮助。4.治疗组对轻型、中型腹泻较对照组优势明显,对重型腹泻两组无显著差异。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由此可见,自拟止泻汤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在疗效、恢复时间等方面优于西药治疗,安全有效,适宜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