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图南具有中共党员、民盟盟员的双重身份,在文学、翻译等方面颇有建树。作为党员和民盟领导人之一,他为二十世纪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发展史上的很多重要事件;作为知识分子,他的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反映其人生追求和志向。本文在尽可能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楚图南所经历、参与的革命和建设工作进行考察和评价。楚图南早年信仰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革命,1926年入党后曾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辗转于东北、山东地区宣传革命,1930年11月因学潮被捕入狱。对已有资料的分析表明,楚图南在1934年出狱后与党组织的联系一度中断,但他始终追求进步,党员的身份认同影响了他的思想与实践。由于革命时期的特殊政治环境及新中国成立后对楚图南的政治安排,他的党员身份长期处于秘密状态。在文学方面,楚图南由支持新文化运动诸人所提倡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抗战文学)的创作,抗战时期在昆明等地积极参与文化抗战活动。楚图南认为抗战文艺的创作应当服务于抗战现实,来源于抗战和大众生活,富有战斗性和地方性、民族性,《旅尘余记》便是其抗战文艺思想的最好注解。在翻译方面,受到早期革命教育及革命经历的影响,楚图南倾向于选择富于革命性、进步性作家的作品,他与屠岸关于惠特曼的论争透露出其希望翻译能够因应时代,影响读者,在文化抗战中发挥实际效用。此外,楚图南对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史有一定研究,体现了他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学术的志趣。抗战胜利前后,楚图南作为民盟云南支部的领导人之一,对民盟云南支部的组织发展和民主运动都有重要影响,包容性的文化视角影响了楚图南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但他又是“第三条道路”的坚决反对者,同时认为“民青”和民盟是兄弟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楚图南曾负责民盟西南区盟务整理,这一工作与西南区文教工作有着紧密联系,透露出建国初期中共与民盟密切合作的一个侧面。在民盟转变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后,楚图南对民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楚图南长期致力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对楚图南生平的简述和思想的分析表明,楚图南的身份认同影响了他的思想与行动。但究其本质而言,他仍然是一个具有传统士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出生环境与经历使楚图南不同于端坐象牙塔一心为研究的知识分子,他能“坐而言”,但更重视“起而行”,由边缘到主流,从知识分子到文化官员,楚图南的一生始终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奉献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