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观音像又是佛教雕塑中最常见的题材。而对于四川地区宋代佛教雕塑是中国佛教雕塑风格形成的关键转折,其中不乏形神兼备的高水平艺术品,四川安岳县石羊镇毗卢洞中水月观音雕塑造像正是这一时期代表,通过研究分析其图像和造型中的形式要素,一方面总结造像的造形特征,另一方面可以尝试着推断和探索这些造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宗教意义。本文以四川安岳毗卢洞水月观音(紫竹式)的雕塑造型为主要对象,运用图像学和形式分析的方法,从水月观音造像的起源、造型特征以及手法、空间表现等几个方面下手,试图找出水月观音造像来源,并进一步探究造型风格背后的形成原因。文章首先总结了毗卢洞水月观音造像在地域和风格上相似或相近的造像遗存,以期了解毗卢洞水月观音造像产生的文化背景,并找到相关具有重要图像学意义的图像资料。文章的第二章试图说明,在全占有图像资料后,将分别对佛菩萨的宝冠、面部相好和身形动态三个部分进行造型特征分析和总结,并对所得的风格特点做进一步的形式分析和风格成因探源。阐明安岳毗卢洞水月观音造像世俗化特点以及风格特点做进一步的形式分析和风格成因探源。最后一章在对这尊造像的整体造像设计理念和空间表现进行全方面分析,透过形式分析我们清晰的看出宋代水月观音像在造像手法上也向着更加多重的方面展开,从而对安岳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总之,本篇文章通过分析水月观音造型形象的外形、内涵、空间及意义等几个方面,研究佛像雕塑风格形成的内因和外因,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其风格形似分析来探索风格背后观音信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