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勃兴和提高是一个特别突出的现象,体现了话语转型期现实主义写作的魅力和活力。九十年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升温是与其多元的文化环境相一致的,无论在文学的表现形态即表现手法、叙事语言、叙事策略等方面,还是对生活本质的把握上所进行的深层次的审美探索,都是对以往现实主义创作的革命性冲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审美姿态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官场小说”和“反腐败小说”以及一批成熟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构成了现实主义小说在90年代的阶段性发展,对其具有代表性作品的文本分析来阐释90年代作家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多元化理解,以小说叙事为变化的文体革命率先把人们的阅读带入新的视野。对“真实性”这一文艺理论中富于思辩性命题进行重新考察,有助于理清创作主体、创作客体、真实性、小说叙事之间的基本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当代人现代化的进程中小说应具备的人文关怀和历史理性的双重精神观照。小说在文体和内容上的新变正体现了转型期现代性精神在市场经济环境、多元文化语境中的重铸,与后现代叙事的结合,表现出这种精神寻找到了适合当代审美观念和阅读期待的一种有效形式。两者的相互依存,使世纪之交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找到了一种相对完美的动态平衡方式。 这就是9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在多元开放的文化语境中形成的独特意义,强调人作为艺术表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中心位置,任何一元化的写作都无法支撑起人类关于自身和世界的思考。作家在充满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下,建立起自己认识生活和世界的逻辑起点,现实世界也由此获得不同形态的表现,真实才愈发表现出它实际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