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英语教学分组活动的有效实施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36301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为直接理论起源。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一定是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被主动建构的,因此它基本上是个体性的,但同时依赖于经验和社会交流。它强调知识建构过程中的认知、自主性、经验与环境,这一理念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组活动作为交际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最常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可大致分为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和角色扮演等类型,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活动的方式进行更多的目的语实际交流与运用,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承担自我建构知识,完成分配任务的责任,同时也要依赖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达成活动目标。随着教学重点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在英语教学中组织分组活动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然而,因为一些固有问题的存在,分组活动在英语课堂上的实际实施情况却常常不令人满意且收效不大。这些问题包括班级过大、分组不科学、教师无法有效控制课堂、课堂过于嘈杂或沉寂、活动形式单一乏味、学生缺乏参与热情、小组成员涣散等。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大多与教师对分组活动的课前设计不充分以及课堂组织不当有关。基于这一认识,作者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对在自我建构-合作模式下实施课堂教学分组活动加以探讨。作者首先提出了以下研究问题:(1)英语教学分组活动的现状如何及学生对其持何种态度;(2)分组活动实施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3)建构主义对于指导分组活动的有效实施有何益处和帮助;(4)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教师和学生应该通过什么方式促进分组活动的有效实施。对此,作者采取了三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调查问卷和访谈。其中,问卷调查对象是西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学院二年级学生,发放问卷97份,有效问卷86份;随机选取7名该校英语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共计15课时;对接受问卷及课堂观察的师生进行了访谈,学生10人,教师8人。通过对所收集数据的数理分析与规范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教师与学生都对大学英语教学分组活动持积极态度,但只有少数教师经常采取分组活动,而学生希望教师多采取这一课堂教学形式;(2)教师在实施教学分组活动时遇到的普遍问题主要有班级过大、环境条件有限、分组不灵活、学生缺乏信心和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等,这些都阻碍了分组活动的有效开展;(3)教师只有从影响分组活动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多加考虑才能确保其有效实施,即对外营造建构型的学习认知环境,对内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实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最后作者提出了一种自我建构-合作型的分组活动实施模式,对于促进分组活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根据2001-201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用弹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测定安徽省物流业对三产发展的影响,探讨了物流产值与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关系。
直至今日,文本介入艺术创作仍是较为罕见的新议题,如何将文本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叙事线索平移至展览空间,从而引发观者的共鸣与思考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寒夜”群展作出了
著名作家何存中的长篇近作《最后的乡绅》有着浓厚的大别山历史印痕,作者以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乡村治理"为关注对象,刻画出了古敬之等乡绅形象。首先,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沿袭
政党是政治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结构性要素,在我国政治生态建设过程中,执政党与参政党能否形成相互依存、和谐共进的互动关系,对我国整体的政治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
近代华侨与侨乡之间的"走廊生态圈",血缘、地缘色彩浓厚,且是对侨乡单向的经济资助。20世纪80~90年代,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善堂复兴也得益于此。新世纪里,"侨乡情"逐渐淡化,
本文试图将既有政策过程研究中的一些深层次逻辑转化为一系列塑造政策议程和影响政策发展与变迁的策略。这项工作建立在个体综合模型和对政治系统的简化描述之上。三个总体策
以山西省吕梁市3208个行政村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法、分类法以及归纳法对吕梁市行政村名的地理特征进行研究,主要分析村名命名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以
<正> 由于地下水本身所处的环境地质条件,地球化学作用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因而地下水化学组份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变化。同时,它与地表水、大
积因子方法是在层次分析法基础上改进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适用于多准则决策问题。通过实例和仿真实验用积因子方法根据威胁程度的大小对敌空袭目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