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血管活性因子神经肽Y(NPY)在颈性眩晕中作用机制的具体变化规律,分析颈椎不稳与神经肽Y的关系,以及血管活性物质参与导致颈性眩晕的机制,为颈性眩晕提供一个具有早期诊断治疗价值的指标,提高颈性眩晕的诊治水平。方法:以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30只为实验研究对象,通过行颈前路手术损伤C4/5颈长肌、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结构,行颈后路手术结扎并切断颈椎C4/5节段颈后深浅肌群,同时切断C4/5节段的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的方法,建立颈椎不稳及慢性椎动脉狭窄供血不足导致颈性眩晕的动物模型,在制作动物模型的过程中,动态监测神经肽Y含量的变化。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手术组行颈前路手术损伤C4/5颈长肌、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结构,行颈后路手术结扎并切断颈椎C4/5节段颈后深浅肌群,同时切断C4/5节段的棘上及棘间韧带;假手术组仅切开显露椎间盘,不做其他手术,然后缝合颈部前后侧皮肤,切口长度与试验组相同。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手术。于术后90天应用X线拍摄颈椎过伸过屈片检测各兔颈椎第四椎体相对活动度;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如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椎动脉血流量的变化情况;应用改良Rivlin法(斜坡实验)检测各兔对自身空间感和位置感的控制及平衡感是否存在障碍;术后第90天,处死全部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并取出椎动脉标本,制作成病理切片,行病理学观察椎动脉外径(ED)、内径(ID)、管壁厚度(WT)。手术组、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各兔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30天、术后第60天、术后第90天分别抽取静脉血2ml,应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量兔神经肽Y(NPY)含量的动态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实验数据以X±S表示。结果:应用单向方差分析统计法处理相关数据后,发现术后90天手术组各兔的颈椎第四椎体相对活动度,椎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管壁厚度均高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手术组的改良Rivlin法(斜坡实验)角度,椎动脉血流量及椎动脉内径则低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椎动脉外径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也无显著性差异性(P>0.05);应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NPY含量测定结果:术后3天,手术组和假手术组NPY含量显著上升,与手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0天手术组和假手术组NPY含量较术后3天均有显著下降(P<0.01),其中假手术组与手术组相比下降更为明显(P<0.01),但两者均高于同期空白对照组(P<0.01);术后60天,手术组NPY含量较术后30天已开始缓慢上升(P<0.01),而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NPY含量基本不变(P>0.05);术后90天手术组NPY含量较术后60天继续逐步增高(P<0.01),而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NPY含量基本不变(P>0.05),三组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线性回归统计法分析影响颈性眩晕的相关因素:其中椎动脉内径对因变量斜坡实验角度有显著性影响,P值为0.028,即斜坡实验角度与椎动脉内径呈正相关。结论:1.通过行颈前路手术损伤C4/5颈长肌、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结构,行颈后路手术结扎并切断颈椎C4/5节段颈后肌群,同时切断C4/5节段的棘上及棘间韧带,该方法成功模拟了颈椎失稳,长期低头和退变等发病因素,可以制作颈性眩晕的动物模型。2.神经肽Y起着神经递质和(或)神经调质作用,早期参与机体应激反应,直接和间接增强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的血管收缩,并使之时间延长,血压增高;中晚期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使椎动脉狭窄闭塞,收缩舒张功能降低,血流量下降,致颈动脉及椎动脉等供血不足,是椎动脉狭窄致颈性眩晕病理过程中的重要血管活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