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泊是湖盆、湖水和水中所含物质(矿物质、溶解质、有机质以吸水生生物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并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具有蓄洪、供水、养殖、航运、旅游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不仅有明确的自然区域,而且是人们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进行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为中心的综合开发的生态经济系统,在整个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东平湖是黄河、汶河、运河三大水系的交汇地,东平湖水库是黄河下游运用机率最大的分滞洪区,也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大汶河的自然滞洪区,同时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调水过黄河的调蓄水库和山东省西水东调工程的水源地,正像黄委会李国英主任所讲的东平湖是黄河下游防洪和水资源利用战略布局中最重要的棋子,是山东黄河“哑铃”战略的一端。研究东平湖水资源产权管理与运作,无论对东平湖水资源经济的发展还是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遵循了新制度经济学从真实世界出发的研究传统,以水权理论为核心范畴,综合运用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寻租理论、政府管制理论等有关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将理论分析模型应用于东平湖水权管理与运作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对东平湖水资源产权管理与运作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在对产权理论与水资源产权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外的水资源产权管理的特点及趋势进行了总结,同时得出对我国水资源产权管理的启示。同时从整体上分析了水权界定的成本与效率,得出水权配置的三种方式: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民主协商型;以及水权市场化运作的两种方式:水权交易所和水权银行。(2)在对东平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理位置等基本概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东平湖灌溉水权管理的现状,重点分析了东平湖灌溉水权的界定与初始分配以及灌溉水权的市场交易。得出东平湖灌溉水权的三种市场交易形式:农民用水户协议、水权交易所和水权银行。针对东平湖灌溉水权管理与运作中的问题:灌溉用水量比例大,灌溉方式落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权制度落后,灌溉水权不明晰;东平湖水泥沙较多,影响灌溉方式的改进;灌溉水价不合理,本文在综合分析基础上得出:将东平湖灌溉水权比较明晰的界定到具体用水户手中;对其初始分配提出由省级水利部门---所属市县水利部门---乡镇水利部门---用水协会及农户逐级分配,并发放“取水许可证”或“水票”,正式登记造册予以确认;在不影响生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灌溉水价。(3)在对养殖水权概念界定与显著经济效益型与外部性、所有权和使用权可分离性、可主动交易性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东平湖养殖水权的界定和初始分配以及市场交易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了养殖水权的界定成本与效益以及市场交易的三种形式,同时针对东平湖养殖水权管理与运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水利渔业立法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渔业水位无法保证,生物多样性得不到保障;渔业经营管理不规范,资源损失严重。提出以下建议: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实施渔业生态工程;确定养鱼最低水位,保障渔业资源的持续发展;以法律手段保障水利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4)在对东平湖生态与旅游景观介绍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东平湖生态和旅游景观水权的概念与特征,并对其进行了界定和初始分配,提出了东平湖的生态和景观水权在理论意义上应界定给东平湖管理委员会。进而提出东平湖生态和旅游景观在水权建设中容易存在的问题:东平湖生态、景观用水得不到保障,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东平湖污染严重,生态和景观功能受到威胁;东平湖生态、景观水权模糊,管理权交叉;东平湖水生态和景观水权制度建设落后。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尽快制定更为权威的《水法》,采用立法手段,明确东平湖的生态和景观水权法律地位;各级政府加大生态和景观工程建设投入,保证东平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制定合理的水价来促进景观用水的可持续利用;加强黄河流域统一管理,严格审批制度,严格监督和处罚。(5)对东平湖的污染现状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东平湖污染权的界定和初始分配以及市场交易进行了重点研究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东平湖生态环境质量,确保湖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措施:加强流域生态建设,加快大汶河水污染治理;加快库区排涝工程建设和涝洼地改造治理进度,恢复和建立东平湖半天然湿地净化生态系统;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控制面源污染;流域工业绿色化,加大排污限制,全面推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健全流域水资源设施与法律建设与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科学研究,增强科技支撑,发展流域生态立体农业,加强流域水质的检测和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