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无房颤患者上、下腔静脉(SVC、IVC)内的电活动及其传导特性。
研究方法:选择接受电生理检查及/或射频消融治疗的32例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15~62(36.5±12.8)岁。28例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3例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1例为疑似但未诱发心动过速患者。所有病人均无房颤(AF)病史。常规穿刺双侧股静脉和右颈内静脉并置入血管鞘、插入电极导管,行电生理检查明确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定位标测完成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行腔静脉造影,确定腔静脉直径及其与右心房(RA)连接处;放置环状标测电极导管并记录腔静脉电位及其最大延伸距离(距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距离),根据影像判断存在袖电位的电极对在腔静脉壁周径的分布;判断腔静脉与心房电连接的类型;于HRA行分级递增刺激(S1S1,步长-10ms)和程序刺激(S1S2),测定右心房-腔静脉的文氏阻滞点、2:1传导阻滞点和有效不应期;于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远端0.5~2cm处起搏,测定腔静脉-右心房的文氏阻滞点、2:1传导阻滞点和有效不应期。
研究结果:
1.腔静脉的解剖学特点:正位造影显示,上、下腔静脉沿纵隔右缘几乎垂直汇入右心房;侧位显示上、下腔静脉汇入心房前稍斜向前方。正位下测量上腔静脉口直径为(17±3)mm;下腔静脉口直径为(18±2)mm。
2.腔静脉电位分布:窦性心律下,32例患者中有28例(87.5%)可以记录到上腔静脉电位,其最大延伸距离(距SVC-RA连接处)为(24±8)mm;其电位分布:前侧壁14例、前壁11例、环状分布3例。只有5例(15.6%)存在下腔静脉电位,其最大延伸距离(距IVC-RA连接处)为(9±4)mm;电位分布于前侧壁。同时存在上、下腔静脉电位的有4例(12.5%),仅存在上腔静脉电位的有24例(75.0%),仅存在下腔静脉电位的有1例(3.1%)。
3.腔静脉与心房电连接的类型:28(87.5%)例患者存在上腔静脉-右心房电连接,其中呈单束状电连接10例(31.3%)、双束状电连接16例(50.0%)、多束状电连接2例(6.3%);4例(12.5%)无上腔静脉-右心房电连接。5例(15.6%)存在下腔静脉-右心房电连接,其中3例(9.4%)呈单束状电连接,2例(6.3%)呈双束状电连接;27例(84.4%)无下腔静脉-右心房电连接。
4.上腔静脉的电传导特性:窦性心律下,32例患者中28例存在上腔静脉电位的患者均可见明显的右心房-上腔静脉传导。HRA起搏时RA-SVC的文氏阻滞点为(237±18)ms、2:1传导阻滞点为(225±17)ms、有效不应期为(202±21)ms;1例患者S1S1及S1S2达180ms时诱发房颤而未能测到文氏点、2:1点及有效不应期,房颤能重复诱发,15~70s内可自行转复窦律,房颤时在上腔静脉内可记录到频率快而不规整的异常电活动,其周长为100~130ms,而左心房(冠状静脉窦)显示较慢的电活动,其周长为200~260ms。上腔静脉起搏时,26例患者存在上腔静脉-右心房传导,SVC-RA的文氏阻滞点为(270±26)ms、2:1传导阻滞点为(258±23)ms、有效不应期为(228±15)ms。在存在右心房-上腔静脉双向传导的26例患者中,去除1例因诱发房颤而未能测到RA-SVC的文氏点、2:1点和有效不应期的患者,25例患者在HRA起搏时RA-SVC的文氏阻滞点、2:1传导阻滞点和有效不应期均较SVC起搏时SVC-RA的文氏阻滞点、2:1传导阻滞点和有效不应期短(P<0.05)。
5.下腔静脉的电传导特性:窦性心律下5例存在下腔静脉电位的患者中,4例可见右心房-下腔静脉传导。HRA起搏时RA-IVC的文氏阻滞点为(234±28)ms、2:1传导阻滞点为(210±31)ms、有效不应期为(203±19)ms。下腔静脉起搏时,仅1例患者存在下腔静脉-右心房传导,IVC-RA的文氏阻滞点为260ms、2:1传导阻滞点为240ms、有效不应期为200ms。
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腔静脉近端解剖变异不多,导管容易到位;无房颤患者存在腔静脉肌袖,肌袖在上腔静脉延伸得更明显,所以临床上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比起源于下腔静脉的更多见;腔静脉肌袖电位在腔静脉壁多呈局限性分布,腔静脉与心房的电连接类型多为单束状和双束状,这提示在进行腔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中,节段性电隔离可以达到环腔静脉口解剖隔离的效果,从而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腔静脉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