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点(CDs)具有很多出色的光学性质,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稳定性、低毒性等优点,目前,它已成功的应用在光电催化、环境监测和药物分析等领域。本论文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三种不同杂原子掺杂的碳点,并对其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最终成功将其应用于药物分析领域。第一章:简要的对碳点的结构组成、发光机理和合成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碳点的光学性质以及在光电催化、环境监测以及药物分析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第二章:通过溶剂热法,以乙腈为溶剂,对苯二胺为碳源,在200℃下制备10小时的红色荧光氮掺杂碳点(N-CDs)。通过TEM、FTIR、XPS和荧光光谱等对N-CDs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研究。其平均粒径为2.1 nm,最佳激发波长为493 nm,发射波长在623 nm,N-CDs的荧光基于内滤效应可以被VB12猝灭。因此建立了一种无标记、灵敏、高选择性的VB12测定方法,基于该方法,线性范围为2?204μmol/L(R2=0.991),同时红色荧光N-CDs已成功用于药物和食品样品中VB12的检测。第三章:硼、氮和硫共掺杂的荧光碳点(BNS-CDs)是通过4-羧基苯基硼酸和2,5-二氨基苯磺酸在200℃下简单水热反应8小时制得的。Fe3+可以通过与BNS-CDs之间的电子转移来猝灭BNS-CDs的荧光,因此建立了一种无标记,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Fe3+测定方法,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1.5-692μmol/L和87 nmol/L。然后用荧光探针成功检测了食品药品中的Fe3+。第四章:采用氟硼酸钠、柠檬酸、乙胺和乙腈为原料,运用水热法一锅制备了硼、氟、氮共掺杂的碳量子点(BFN-CDs)。通过各种分析手段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探讨,N-CDs的平均粒径为3.97 nm,在363 nm的最佳激发波长下产生467 nm的最佳发射波长,其荧光量子产率为65.9%。经研究发现,BFN-CDs的荧光可被硝基咪唑类抗生素特异性猝灭,研究其机理为内滤效应。该纳米探针体系对硝唑类抗生素的特异性识别检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对环境中残留硝基咪唑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