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形成,我国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都与西方曾经所遇相似。尽管利奥塔等人坚持认为后现代只是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一种文化现象,但其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中所指出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科学知识话语给传统叙事造成的危机,对于研究我国目前的一些情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我国部分学者更愿意将后现代主义看作一种世界性思潮,在接受与吸收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对后现代主义理论进行新的阐释。 琳达·哈琴的殖民地外裔女性身份所带来的独特视角及其后现代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对于第三世界的后现代理论研究有重要的参考及启发意义。她被认为是继诺思洛普·弗莱之后加拿大影响最大的文论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从诗学角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系统考察的批评家。她视界广阔,将理论研究与大量的艺术实践相结合,尤其对文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进行了独到的剖析与阐释。她将后现代主义重新界定为“现代主义矛盾造成的后果”,以“悖谬”为基本特征,认为后现代主义具有坚定不移的历史性与不可避免的政治性。不仅如此,她还认为后现代建筑这一艺术形式为后现代主义诗学提供了最好的模型,并从理论化、语境化、问题化等几方面对后现代主义的矛盾性、历史性和政治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哈琴提出了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编纂元小说”概念,对小说中所运用的“戏仿(parody)”、“互文(intertext)”、“反讽(irony)”等叙事手法以多元化和更具包容性的视角进行了重新阐释,为当前的后现代小说文本批评提供了重要参考。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将主体视为连贯一致的实体、意义视为固定不变的存在物的观念一直持批评和质疑的态度,哈琴受福柯等后结构主义者的影响将“问题化”作为一种思考的基本方式,推进了对这种观念的批判。哈琴的后现代理论对“文学的本质”这一传统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她不仅反对以新批评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文论将文学的意义只限定在文本之内的做法,也不同意传统的文学批评只重视作者研究的做法。她把文学看成是一个意义的呈现过程,整个意义生成的过程都包含着作者和读者的意向投射。不仅如此,她还认为意义的阐释受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以及阐释者的知识储备的影响,因此文本意义是一个动态的,永不会结束的生成过程。 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表现出了与杰姆逊和伊格尔顿等左派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不同的理论视角与方法论原则。这对人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化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鉴于目前哈琴的理论在国内还被研究者们了解得不免系统、充分,本文将着重系统阐述哈琴后现代理论的基本构造,以突显其在后现代理论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对文学艺术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意义。全文共分七部分: 导论:概述选题的缘由及意义、介绍本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论文的结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后现代主义的界定。本章以后现代主义概念中的“后”的具体内涵为切入点,主要论述后现代论争中学者们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的不同观点。在看待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问题上,哈琴所坚持的原则是既反对将后现代主义视作现代主义的一部分或者是其延续的观点,又拒绝受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将二者完全对立。她用“既/又”的矛盾模式来处理二者间的关系,将其考察立足于理论与审美实践相遇的交叉地带。在此基础上,本章还重点论述了哈琴重新界定后现代主义的前提与方法,以及如何最终将其界定为现代主义矛盾的结果。 第二章:后现代主义诗学的结构模式。本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化。哈琴认为利用批评理论的话语力量将后现代主义理论化是构建后现代主义诗学的重要前提。只有将后现代主义理论化,才能从艺术本质论的角度反对“元叙事”的话语霸权。二、介绍哈琴以后现代建筑的模式作为后现代主义诗学的理论模型。后现代建筑显示出“双重译码”的特征,以打破历史连续性和国际风格对多元化特征的遮蔽,建立起能在精英话语与公众话语间起到桥梁作用的后现代主义话语。这种双重性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具有的典型特征。三、阐述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与解定论化特征及在艺术再现过程中表现为对差异的重视和对异质的容纳。四、提出语境化在后现代叙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主体的位置与作用的改变,强调文本的制作过程与文本的接受过程对于意义生成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问题化的诗学。本章重点以哈琴提出的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界定为“问题化”与“悖谬”的观点为论述对象。哈琴针对杰姆逊等左派批评家认为后现代主义无历史感的观点,指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指涉是在对线性历史进行质疑基础上的一种“问题化”的指涉,由此提出了历史的问题化原则。她受海登·怀特等人的新历史主义理论影响,区分了“事件”与“事实”两种不同意义层面的历史,认为只有“事实”意义层面的历史才是能够被我们所认知的。人们所认知的历史知识具有临时不定性,因为不管是历史档案还是历史小说,都是经过人为构建,具有虚构成分的历史“事实”。通过“问题化”的策略,一直被传统叙事理论和现代主义视为连贯一致,固定不变的主体性也在“问题化”的历史中被去中心化,显示出多重性。在历史和主体的问题化的基础上,哈琴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显示出了与传统二元对立思维影响下的文学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即悖谬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历史的重访——历史编纂元小说。主要论述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对文学理论最大的贡献,即提出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通过哈琴在历史编纂元小说概念中提到的自我指涉性、戏仿、互文性及反讽等话语策略的重新界定,以加拿大后现代英语小说为文本对象,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五章:“政治化”的呈现。从后现代话语与权力的关系、后现代的呈现理论,反讽的政治锋芒等几个方面,对后现代主义诗学所涉及的政治性与政治立场问题进行了论述。 结论:通过对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总结,追问到批评理论的现状问题,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前景。 总之,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也是后现代论争的一部分。它所代表的是后现代理论走向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阶段。在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中,提出对传统与现代主义既继承又质疑的原则,以及在二律背反的矛盾张力之中呈现自身意义。加之哈琴本人作为身处英属殖民地,具有意大利血统的又不曾为人母的女性的特殊身份,赋予了她独特的视角与思考方式。因此,她对处于边缘地带的话语与权力的关注和思考为第三世界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