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子囊菌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其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Cooke) Sacc]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性的水稻病害。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和控制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太湖流域粳稻资源是我国特有的水稻遗传资源,该地区稻作历史悠久,蕴藏有丰富的变异类型,在与稻瘟病菌在长期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抗性类型对病原菌有较宽的抗谱,抗病基因可能具有较好的持久抗性。研究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的抗稻瘟病性遗传,发掘和鉴定抗病基因对于我国长江流域单季粳稻抗稻瘟病育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本研究利用在我国江苏、湖南和广东等地采集分离的53个稻瘟病菌株和2个日本稻瘟病菌株,对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薄稻的抗稻瘟病性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薄稻对接种的55个菌株中的48个菌株表现为高抗(没有任何可见病斑),对5个菌株表现中抗(1-2级病斑),表明薄稻是一个很好的抗稻瘟病资源材料,具有广谱、高抗的特点,是水稻抗病遗传育种很好的抗源。2、将薄稻与普感稻瘟病的品种苏御糯杂交,获得杂交F1种子,F1自交获得F2群体,通过SSD法获得由155个家系组成的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RIL,F2:8),随机选取其中30个家系接种55个稻瘟病菌株进行预备试验。根据预备试验结果选择13个产孢好、致病力显著不同的稻瘟病菌株接种155个家系,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薄稻的抗稻瘟病遗传模型进行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薄稻对参试的13个稻瘟病菌株抗性分别符合E(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F(三对主基因模型)和G(三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模型中的一种遗传模型,说明薄稻对稻瘟病的抗性至少由两至三对主基因控制,对参试菌株的抗性均存在明显的主基因效应。以平均病级为指标计算得到的RIL群体对各菌株抗性的主基因遗传率在85.93%(菌株2009-15)到96.45%(菌株2009-5-2)之间;以平均病斑大小为指标计算得到的RIL群体对各菌株抗性的主基因遗传率在73.48%(菌株北1)到94.81%(菌株2009-7)之间;而以平均病斑数为指标计算得到的RIL群体对各菌株抗性的主基因遗传率在72.10%(菌株2008-5-3)到95.69%(菌株2009-13)之间。3、进一步用1,687对SSR分子标记在薄稻(P1)和苏御糯(P2)两个亲本间进行多态性筛选,找到173对有多态的分子标记,选择159对分子标记对薄稻/苏御糯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水稻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716.7cM,覆盖了水稻全基因组。将13个致病力不同的稻瘟病菌株接种重组自交系群体,以家系的平均病害级别、平均病斑大小和平均病斑数为指标,采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统计软件检测抗稻瘟病QTL,分别检测到13、7和8个,共计28个抗性QTL位点,分别对应1-13个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抗性QTL均由抗病亲本薄稻贡献。4、检测到的28个抗性QTL分别位于1、2、4、7、8、9、11和12等染色体上,其中,在水稻第11染色体共检测到15个QTL,第1染色体和第12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3个QTL,第2染色体和第9染色体分别检测到了2个QTL,第4染色体、第7染色体和第8染色体分别检测到了1个QTL。检测到的大部分抗性QTL位于前人已经定位的抗病基因和QTL附近,但在第11染色体分子标记区间RM3428-RM6091检测到的3个QTL即qscll-3-8、qsill-2-2和qnu11-2-8及分子标记区间RM6091-RM26632检测到3个QTL即qsc11-4-10、qsill-3-5和qnu11-3-10可能为新位点,可以分别抗2-10个菌株,它们的贡献率在3.50%~80.82%之间;同时,在第1,9,12染色体各检测到一个新的QTL位点,分别是qnul-1-4、qsc9-2-1和qsc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