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话语是一种在构建命题过程中用于实现话语和发话者、发话者和受众互动的语言形式。关于书面语中的元话语的研究较多,但针对口语特别是课堂口语中的元话语的研究却比较少。本研究对中美大学生课堂报告中的元话语作定量和定性分析,一方面揭示具有该语类特征的元话语,另一方面用关联理论阐释元话语的出现机制及其角色。本研究在Hyland(2005)元话语分类基础上,考虑到口语的在线性质,将停顿语作为一类新的引导式元话语加以分析。定量分析表明元话语在中美大学生课堂报告中广泛存在。具体而言,两类学生在元话语使用上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偏好使用过渡语、框架标记语、停顿语、模糊语、强调标记语和介入标记语,它们体现了学生课堂报告的语类特征。两者在元话语使用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元话语使用频率以及同一类元话语的不同偏好表达形式。根据最佳关联假设,对元话语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元话语主要是发话者寻求关联的产物,它取决于发话者的分析能力(分析受众需求和期望)以及向受众表明其交流意图的偏好。关联理论把推理过程的语境看作是以不同图式形式储存在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而寻求关联是为了从中挑选出最佳假设构成用于正确理解话语的语境。根据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的区别以及明示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区别,从两个维度研究元话语。具有程序意义的元话语通过明示既定语境中各个假设的联系性来拓宽受众的理解语境以此保障话语理解的关联性,便于受众理解隐含意义。具有概念意义的元话语提供更高层次的明示意义来告知受众需要丰富某个位置的图式,从而保障话语理解的关联性。另外,中美大学生课堂报告者均偏好几种特定的元话语,这种偏好主要取决于既定时间下的认知环境。这种环境主要涉及发话者和受众的语言水平、其掌握的语类知识以及与课堂报告话题相关的知识。中美大学生对元话语的不同偏好主要取决于各自的语言水平及其训练中获得的语类知识。此外,研究发现:对发话者而言,元话语扮演话语建构者的角色,而对受众而言,元话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研究意义在于其能改善二语学习者的元话语知识并提高他们作课堂报告时的元话语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