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anoPAA基底的纳米复合材料形貌可控性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71655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材料因其诸多优异的特性,吸引着科研工作者经久不衰的研究热情。纳米多孔阳极氧化铝(nano porous anodic alumina,nanoPAA)作为一种制备纳米材料的基底(衬底),本身具有高度有序可控的纳米多孔阵列,且物理化学性能稳定,耐高温、硬度大,已经成为制备纳米材料的优选之一。以nanoPAA为基底制备的纳米材料在发光、催化、生物检测、抗腐蚀、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均有可期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通过标准的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nanoPAA,对其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逐一研究,实现了对所制备的nanoPAA的纳米孔形貌和尺寸的可控调节。以nanoPAA为基底,分别制备了nanoPAA-Zn-Al LDH和nanoPAA-ZnO/ZnCl2复合材料,系统研究影响复合材料形貌结构的主要因素。对于nanoPAA-Zn-Al LDH而言,主要影响因素有:两种反应物(乙酸锌和六次甲基四胺)的浓度、反应的环境温度和反应时间。随着两种反应物浓度配比和反应时间的变化,nanoPAA-Zn-Al LDH的形貌结构会发生转变,从絮状结构到纳米片状结构再到纳米花球状结构;而反应环境温度则要处于60℃为最佳。另外,研究了nanoPAA-Zn-Al LDH的形貌与其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PL)特性和表面荧光增强(Surface Enhanced Fluorescence,SEF)效应之间的联系,总结了最大PL光强和SEF增强因子所对应的形貌,并对其发光和增强机理进行解释。而对于nanoPAA-ZnO/ZnCl2而言,形貌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则是:基底nanoPAA的孔径、前驱物ZnCl2溶液的浓度,以及生长所需的时间。这些因素中,生长时间需要达到7天,nanoPAA-ZnO/ZnCl2复合材料才能生长完成;基底nanoPAA的孔径以及前驱物ZnCl2溶液的浓度均对复合材料的ZnO/ZnCl2纳米薄片的尺寸起到决定性作用。该复合材料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活性基底,能够准确的测出浓度为1*10-8 M的罗丹明6G(Rhodamine6G,Rh6G)溶液的拉曼光谱。利用自主搭建的反射干涉光谱(Reflectometric Interference Spectrum,RIFS)系统对复合材料实时无损监测,判断nanoPAA-ZnO/ZnCl2复合材料的生长情况;实现了对nanoPAA-ZnO/ZnCl2复合材料的大面积可控制备;对复合材料的浸润性与其形貌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调节ZnO/ZnCl2纳米片的长度,获得了具有超亲水性的nanoPAA-ZnO/ZnCl2复合材料,且这种超亲水可以保持50天以上;随后又通过高速摄像机研究了水滴在nanoPAA-ZnO/ZnCl2复合材料表面铺展的细节过程,并对水滴铺展的直径和速度进行拟合,分析受力情况,提出三维毛细效应(3D capillary effect)、真体积和高度不均一的纳米薄片的协同作用,造成了nanoPAA-ZnO/ZnCl2复合材料具有持久的超亲水性。这两种纳米复合材料,分别在发光材料、生物分子传感、水资源收集和微纳流控芯片等领域具有实用前景。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训练伤导致爆震性耳聋的形成原因,并探讨对应的护理对策。方法以我院2013年05月至2015年11月间收治的33例军人训练伤引起的爆震性耳聋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对其基线临床
本文从高校后勤社会化形成的甲、乙方管理模式着手,在分析甲、乙双方运作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基于近距离煤层自燃防治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以氧浓度控制为核心,提出以多点监测自反馈注氮为主的上覆采空区煤自燃综合防控技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巷道顶板裂隙
随着微量有机污染物(MCs)在我国以及世界各地水源和室内空气中被频繁检出,MCs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亟需开发出经济高效的MCs净化材料。本论文为了克服MCs的传质阻力,在制
吴女士今年50岁,10年前开始出现手脚关节疼痛,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风湿病,并给予抗风湿治疗。可是没有效果,疼痛依然存在。更为奇怪的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她的手脚开始变得粗大,同时吴女士的口唇也逐渐变厚,面部皮肤变得粗糙。近三四年来,她还患上了糖尿病。一位神经外科医生根据吴女士的面相怀疑她患的是垂体瘤,做了磁共振检查,果然查出有垂体瘤。经过手术治疗,吴女士病情得以缓解。  垂体瘤是颅内的一种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