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席卷多个经济体,使得国际社会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不满。期间,美国推行量化宽松政策,致使中国外汇储备不断缩水,但中国政府采取了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和货币互换等措施,有效地应对了危机,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2017年特朗普推行贸易保护政策,并且美国经常账户的长期赤字都可能削弱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信心。而中国却在用一带一路等新方式看待世界,推进人民币进入更多的领域。但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仍然较低,而中国的经济实力、贸易规模却位居世界前列,如此不相符合的情况的出现,与理论分析和美元等国际货币的实际发展史相悖,而且全球贸易摩擦的加剧,使得单纯依靠贸易规模的扩大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更加困难。因此,文中从贸易结构出发,分析其与货币国际化的关系。文中进行的理论分析,先后界定了何为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以及贸易机构,接着对计价货币选择理论分析后表明,在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若是以差异化程度高的产品为主,则该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可替代性较低,便能获得较大的主动权选择本国货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从而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同时,文中还讨论了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币值稳定性、贸易规模和资本账户开放度对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影响。鉴于中国实际情况与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实际情况的差异,以免对实证结果产生误差,文中先通过面板分析了贸易结构对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瑞士法郎国际化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贸易结构正向影响一国的货币国际化,说明一国若以出口差异化程度高的商品为主,该国货币更容易被国际市场接受。同时,经济实力、贸易规模、金融实力和资本账户开放度均与货币国际化水平同向变动,汇率的波动程度则与其反向变动,通胀率对货币国际化并无显著影响。然后,文中对人民币进行了最小二乘回归,发现中国的贸易结构、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和资本账户开放度仍然正向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但贸易规模和汇率波动率反向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水平,通胀率则无显著影响。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了完善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争取以人民币计价国际大宗商品,逐步放开中国金融市场、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