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实际参与到机构的工作中,对北京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医调委”)的机构设置、调解过程进行了现场的观察、分析与思考,并收集了 3000多例案件的调解数据,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论,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研究数据分析显示:在人员方面,主要是以女性为主,年龄分布上以55岁以上的退休人员为多数,虽然大多数调解员具有医学专业背景,但是高学历的人员比例并不是很高;从调解数据分析,各月结案量、调解成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调解时间、平均调解金额都比较合理;从医调委的角度分析,目前,北京市的医疗纠纷中,外地患者来京就医并产生纠纷的案件比例很高;总体上纠纷主要集中在三级医疗机构,且又以主要的几家三甲医院为集中;纠纷发生科室上,骨科、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产科、普外科、消化内科、急诊科、妇科为主要高发科室;发生纠纷的医生主要以中高级职称的医生占绝大多数;在调解的影响因素上,分别分析了医院因素(包括级别、科室、保险、就医类别、纠纷类别)、患者因素(性别、年龄、学历层次、损害后果、是否“急险”)、调解员因素(评估员、调解员、年龄、性别、专业背景)在调解成功率、平均调解时间、平均调解金额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差异性并不明显。根据实地研究与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研究认为北京市医调委的工作效率稳定、成功率不断提升,但也存在调解员队伍年龄偏高,高学历人员比例偏低,人员流动性大、受案范围不具体、调解模式不够透明、调解目的异化、调解中“法”元素式微、面谈内容不规范等问题。研究认为,医调委应该从转变认识,科学建设队伍梯队,提高整个队伍的学历水平;重点加强调解员医学知识的培训,吸收多学科人才、扩充调解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加强调解员调解技巧的培训;因地制宜合理规范受案范围;创新机制、增加调解的透明度;从细节入手,规范首次面谈的内容及程序,使医调委逐步实现规范化;改变观念,进一步培养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发挥法律人才在调解中的作用;实现调解短期结果效益与长期社会效益的双重目的等方面着手,不断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事业的发展,为解决医疗纠纷、和谐医患关系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