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目的与方法从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角度,对古往今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收集、整理、提炼与总结,探讨今后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思路,为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结论与启示对糖尿病的流行情况、病因、发病机理、相关指标变化、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新发展及研究方向,进行多方面论述,对糖尿病的整体过程进行探讨,为糖尿病今后的治疗及预防提供相关的信息,并带来更多的方向及思路。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与方法对本院2000年~2004年的近5年住院的糖尿病病例数据进行全面、系统梳理,找出六经辨证对糖尿病的辨证施治的相关性;探讨糖尿病的六经分布情况、合(并)病的情况、经方与时方的运用情况,以及透过六经了解病程发展的演变规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新的思维方法。结果1.1000例住院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例分布内科、外科、骨科、眼科、皮肤科、肿瘤等科,内科病例占90.6%。男女发病比例相当,年龄从7岁~88岁,平均60.5岁。病程由1~28年,平均10.1年。平均每例住院3.2次,多次入院率为70.8%,死亡率为1.3%。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依发病频率高低排列为:心脏病、高血压病、肾病、高脂血症、周围神经病变、肺部感染、动脉硬化、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骨关节退行性变、眼病、酮症、尿路感染、高尿酸血症、胃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病毒性肝炎、胃轻瘫、脑梗塞、肾结石、贫血、骨质疏松、肿瘤等。舌质淡、红之比52.7:47.3,舌暗为33%;苔黄、黄腻为52.2%,苔腻(黄腻+白腻)占24.5%。脉象虚、实相当;气阴不足型占79.9%,阴阳两虚型次之占16.7%,阴虚燥热型少见。中医病位依出现频次高至低:肝、肾、脾、胃、心、肺、膀胱、胆、大肠,平均每例涉及病位3~4个。虚证主要为:阴虚、气虚、阳虚次之、血虚少见。病邪因子依出现频次高至低分别是:瘀、郁、风阳、湿热、湿浊、燥结、水、痰热、火、痰湿、毒、风邪、寒、寒浊。热性病因为53.3%,湿性病因为32.9%。2.六经病的分布情况:六经出现频次情况分别为:太阳病17.3%;阳明病45.4%;少阳病28.5%;太阴病65.1%;少阴病70.1%;厥阴病41.3%;六经的合(并)病分布情况:单经为病的4.2%,两经合(并)病为41.5%,三经合(并)病为38.5%,四经合(并)病为13.6%,五经合(并)病为1.7%,六经合(并)病为0.5%;三阳经病为0.5%,三阴经病为5%。3.糖尿病的方药运用达到131个,用方频次达1788次之多,其中《伤寒论》的方药运用达70个,用方频次达1437次,占全部方药使用率80.4%,《金匮要略》的方药运用35个(与《伤寒论》存在相交方药),用方频次达796次,占全部方药使用率44.5%,温病用方6个,用方频次为42次,占2.4%,时方与杂方为42个,用方频次为214次,占12%。结论1.糖尿病诊治以内科为主,因其不同的并发症,可入住外科、骨科、眼科及皮肤科等相关专科;其并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为老年性疾病,但儿童、青年均可发病。2型糖尿病为主要病型;由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其死亡率较低;心脏病是糖尿病首要并发症;病变环节主要涉及心血管及神经病变、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及内分泌、免疫、退行性疾病;从中医舌脉分析,表明糖尿病病情寒热参半,虚实相兼,血瘀是病变过程中主要致病因数和病理产物;气阴不足型为主要证型;气阴不足和阴阳两虚是糖尿病中、后期阶段最核心、主导的病理改变;瘀、郁、风阳、湿热与湿浊是糖尿病病程中最突出病邪特征;其中,气郁血瘀、湿热蕴结、风阳上扰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环节与关键。其燥、火、痰、水、毒,从阴阳不同特质加重了机体气阴耗损,并形成恶性循环,因而也是糖尿病并发症中不可忽略的致病因素。2.本研究1000例病例的六经分布,以太阴病、少阴病为主,由此可知,糖尿病是以脾肾两虚为基本病位病机;六经辨证-六经病分布,反映病患临床病情复杂,以多经合(并)病为主。通过六经辨证对糖尿病的剖析及贯通,表明张仲景经方对糖尿病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合方运用率达67%,证实了经方对糖尿病疗的实践性、有效性及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