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AMD)我国50岁以上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临床常表现为视物模糊、变形、遮挡,眼底玻璃膜疣、渗出、出血等,目前针对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但临床作用有限、易复发且价格昂贵。AMD在中医眼科中属于“视瞻昏渺”、“视直如曲”、“暴盲”的范畴,临床治疗多从脏腑论治,各医家经验丰富,然“诸脉皆属于目”,眼内血管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是辨治眼底病不可忽视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导师亢泽峰教授继承和发扬历代研究成果,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创新性的提出“瞳神络病”证治体系,从目络的角度重新认识眼底病变及多种症候,为临床诊治眼底病提供了新的思路。1研究目的:(1)采集导师门诊上诊断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展期患者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算法构建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导师用药经验,发掘组方规律,传承治疗理论;(2)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采用数据统计软件计算显效率,为“瞳神络病”证治提供数据支撑。2研究对象:(1)自2015年8月——2017年8月导师门诊上基于“瞳神络病”证治体系治疗的AMD进展期患者,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102人,共计350诊次;(2)选取其中坚持治疗3个月(及以上)病例数据记录完整的51位患者。3研究方法:.(1)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提供的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病历信息录入系统,包括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病史(主诉、现病史、舌脉)、诊断(中医诊断、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治则治法、处方等)录入,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处方用药、药对关联,获取药物频次、分类、核心药对、新方等组合结果;(2)采用SPSS20.0软件,组间对比采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果:(1)入组患者平均年龄66.55±6.71岁,60—75岁患者最多占46%;其中最大86岁,最小50岁。男性占38%;女性占62%;患者视力0.1以下41人,占40%。进展期患者症状较为集中,视物模糊证候最多频率为16%;毒伤目络,肝肾不足者最多占41.2%;舌暗红者最多占60.7%;苔薄者最多占60.8%。本次录入共计182味中药,使用频率前六位的为当归、炙甘草、茯苓、半夏、柴胡、桂枝;四气分析:温性药物占36%;寒性药物占33%;五味分析:甘味药物共计3098次,占35%;辛味药物2524次,占29%;归经分析:入肝经的药物占22%;入脾经的药物占15%;入肾经的药物占14%。设置支持度70,置信度0.9,得出较为常用的药对:当归-茯苓、半夏-当归、半夏-茯苓、当归-桂枝、半夏-半枝莲、枸杞子-僵蚕;进行药物相关性分析:如川芎->半夏、当归-> 半夏、半夏-> 僵蚕、黄芪->当归、黄芪-> 僵蚕、枸杞子->半枝莲、生蒲黄->半枝莲等。按照相关度8,惩罚度2,聚类3-5味药物的核心组合,较常见的有:钩藤-桑叶-怀牛膝、全蝎-钩藤-羌活、全蝎-防风-羌活、天冬-褚实子-石菖蒲、炒黄柏-砂仁-泽泻。同时,提取组合4首新方:①川楝子、防风、龙胆草、全蝎、羌活②川棟子、炒栀子、龙胆草、鸡血藤、银柴胡③黄芪、广郁金、三棱、熟地黄、山萸肉、泽泻④地骨皮、赤芍、黄精、鸡血藤、银柴胡(2)从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FFA的渗漏面积等方面进行对比,患者平均视力由之前的0.12±0.07提高至0.31±0.12,p<0.05视力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平均值由之前的489.40±70.04μm降低至176.91±82.90μm,p<0.05黄斑中心厚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FFA造影显示治疗有效(显效+有效)率达86.27%,最佳矫正视力有效(显效+有效)率达92.16%。5结论(1)虽有研究显示,随年龄增长,男女患者之比为1.44:1,但临床阳虚质、痰湿质及心里障碍群体发病率更明显,加之女性患者更关注早期症状及微小病变,故临床发现女患者更多。(2)邪阻是导致目络不通,络虚不容,近而发生瞳神疾病的核心病因病机,故核心药对组成及药物关联性分析发现,多为通络药相须、相使。(3)“通目络、调气血、护气阴”是瞳神络病的总治则,新方组成中通络的基础上常配伍益气滋阴升阳之品。(4)“瞳神络病”证治体系指导下的处方用药效果明显,视力提高,渗出、出血均有吸收,可以为该体系提供定量证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