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Mn-In合金相稳定性、马氏体相变及磁性能的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y353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i-Mn-In合金由于具有大的磁场诱导输出应力和应变、巨磁热效应、巨磁阻效应以及交换偏置效应而受到广泛关注,这些优良的物理特性使其具有在传感器、微机电系统和驱动器等领域应用的潜力。在过去十几年间,研究者们证明只有具有调制马氏体结构的Ni-Mn-In合金才能呈现优异的物理性能,然而由于缺少精确的原子占位信息和调制矢量等结构信息,理论计算对Ni-Mn-In合金的探索仅停留在奥氏体母相和NM非调制马氏体相。2015年研究者借助于中子衍射技术,基于超空间理论并采用Rietveld全谱拟合法精确解析出6M调制马氏体晶体结构。基于此背景,本文拟采用Vienna Ab 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VASP)量子力学计算软件包,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研究Ni24Mn12+xIn12-x(x=3,4,5,6和7)合金中奥氏体和马氏体(6M和NM)各相形成能及其之间的能量差、原子磁矩、总磁矩以及电子结构等信息,并采用计算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解析成分-结构-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创新性工作及结果如下:(1)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在化学计量比Ni2MnIn合金的基础上研究了成分调整过程中过量原子的优先占位,确认Mn原子倾向于直接占据In原子位置,同时揭示了过量Mn原子在Ni-Mn-In合金超胞中的分布规律。(2)系统计算了 Ni24Mn12+xIn12-x(x=3,4,5,6和7)合金中奥氏体和马氏体(6M和NM)相形成能随合金成分的变化规律,并通过计算Ni-Mn-In合金的顺磁奥氏体和铁磁奥氏体相之间的能量差△E1、Ni-Mn-In合金的母相与马氏体相之间的能量差△E2,阐明了居里温度和马氏体相变温度随合金成分变化的内在机理。理论预测马氏体转变临界成分与实验值相符。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当x≥4时Ni24Mn12+xIn12-x合金存在磁-结构耦合转变。(3)计算了Ni24n12+xIn12-x(x=3,4,5,6和7)合金中奥氏体和马氏体相(6M和NM)的总磁距和原子磁矩。总磁距主要由Mn原子和Ni原子贡献,母相奥氏体的总磁距随着Mn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马氏体的总磁距随着Mn含量的增加而下降。马氏体转变后,MnMn与MnIn原子由铁磁性耦合转变为反铁磁耦合,这主要是由退磁效应导致Mn-Mn原子平均间距缩短所致。(4)基于DSC分析证明相变温度随着Mn含量增加而升高;XRD、SEM和M-T曲线综合分析表明,x≥4时Ni24Mn12+xIn12-x(x=3,4,5,6和7)合金存在磁-结构耦合转变,证明了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通过计算结果,预测Ni24Mn12+xIn12-x(5≤x≤7)成分区间为磁-结构耦合转变的最优成分区间,并得到实验验证。其中Ni24Mn17In7合金(x=5)的相变温度接近室温,且可通过控制磁场来调控马氏体相变温度。饱和磁化强度△M每变化74 emu/g,相变温度将变化6 K。通过马氏体相变可获得37.86J·kg-1·K-1的熵变,随着Mn含量增加熵变显著增大。以上研究的完成不仅可以填补包含调制马氏体在内的Ni-Mn-In合金(中间)马氏体相变规律和机理的理论研究空白,还可以为该合金的成分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阳极覆盖是电解铝的必要工序,现今使用的覆盖料为氧化铝/冰晶石基覆盖料,为了对工厂内的覆盖料进行回收利用,应当实现覆盖料中氧化铝和冰晶石的分离。为了这一目的,本论文对不同捕收剂、不同抑制剂、不同pH调整剂对覆盖料浮选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到了较好的分离效果,为覆盖料及其他电解铝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本论文对覆盖料的化学成分、物相组成、EDS能谱分析,得到覆盖料中氧化铝和冰晶石为主要成分,
煤层钻机作为煤矿井下常用的定向钻进装备,在煤矿抽采工程中具有突出的优势。在实际的钻进工程中,由于煤层地质的松软特性以及钻头的再生切削作用,钻柱系统会出现复杂的轴向-扭转-横向耦合振动。这种振动会导致粘滑振动的出现,从而破坏成孔质量、降低钻进效率,情况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钻具破碎和卡钻、塌孔等严重事故。由于钻进过程中钻柱内外存在钻井液,因此需要考虑钻井液对钻柱系统的振动及稳定性影响。本文以煤层钻进中的
功能梯度材料,即材料的组分和结构从材料的任意方位连续地变化,使材料的性能和功能也呈现梯度变化的一种新型材料。功能梯度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其结构和性能的优异特性,已成为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但针对功能梯度材料制备过程中粉末混合的相关研究较少,相关理论还未完善。因此本文基于粉末混合的相关机理以及气固二相流的相关理论,对制备功能梯度材料的前处理混粉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气固两相流的
本文分别通过水热和煅烧法与机械混合法制备了银耳状氧化钴/氧化镍/氧化锰和氧化钴/氧化镍/氧化锰@生物质炭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复合材料的晶型结构、元素组成等进行表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采用BET表面氮气吸脱附了解了该复合材料的表面积及孔隙分布;另一方面通过循环伏安(CV)、恒电流充放电(GCD)、交流阻抗技术(EIS
海洋工程领域重型装备中的零件通常采用厚板冲压和电子束焊接复合方法制造,其制造成本高且难度大,故本课题提出了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造相关构件的方法,但在激光熔丝增材制造过程中,材料受到不均匀的温度场和巨大的温度梯度,沉积层内部因此产生复杂的残余应力,且制件的材料组织为铸态,未经过锻造工艺过程,制件本身机械性能较差,难以满足航海制件的强度要求,因此利用超声冲击消除或降低残余应力,成为提高增材制造件表面质量
钛合金以其高强度、低密度、良好的耐腐蚀以及耐高温特性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但是,钛合金硬度大、导热性能差,属于典型的难加工材料。传统的切削加工在防止刀具过度磨损方面,一般采用较低的切削速度而导致切削效率不高。近些年来,高速切削技术(Highspeedmilling,HSM)已广泛应用于难加工材料。采用高速切削技术进行切削加工,在提高切削效率同时,有效改善加工表面质量。研究高速切削过程中切屑、
新药开发与筛选历来是一项规模大、历时长的工程,往往受低效率、高成本、高难度,样品消耗大等因素制约,导致新药发展速度缓慢,尤其是在抗癌药物的筛选上。随着微流控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微流控芯片以其微型化、快速化、可集成化、高通量化以及良好的生物亲和性等特点,在抗癌药物筛选领域应用上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针对抗癌药物的高通量药物筛选需求,依托微纳流动与传输理论,并基于微纳加工技术,设计并制造一种适用于高通
本文结合激振器同步和摆同步理论,提出激振器驱动摆类机械系统耦合特性与振动同步问题。由于在此类机械系统中存在多种耦合,如激振器与激振器之间的耦合,激振器与摆之间的耦合,摆与摆之间的耦合,这些耦合具有复杂性及多变性等特性,因此,其理论研究意义重大。此外,应用该原理可设计多类新型振动颚式破碎机,其较常规颚式破碎机相比,振动颚式破碎机具有破碎比大及可破碎超硬质原材料等优点。针对上述理论研究及实际需求,本文
高铝铁矿石的使用使高炉炉渣内Al2O3含量偏高,导致炉渣的黏度升高,流动性变差,脱硫能力降低。而参与脱硫反应的各组元的活度是影响脱硫过程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关于高Al2O3高炉渣组元活度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建立CaO-SiO2-MgO-Al203四元渣系活度预测模型,探究R、w(MgO)/w(Al2O3)和Al2O3含量对组元活度的影响规律,对进一步研究高炉炉渣脱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相关研究
Al-Mg-Si系铝合金强度中等,具有良好的成形性和抗腐蚀性,是汽车轻量化的优选材料之一。本文以6016铝合金为研究对象,发明了一种新型铝合金高通量制备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通过显微硬度和拉伸性能测试,系统研究了 Mg/Si质量比、Mg、Si合金含量对铸态、轧制态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合金在轧制过程中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