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金融是中国对于改革开放时期粗放式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深刻反思的结果,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积极实践新《巴黎协定》的政策表现之一。绿色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在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等领域被提及的次数可谓十分之多,习近平主席更是在十九大报告里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绿色金融的实践在中国兴起的时间虽短,但已在各领域中以各种形式展开,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截至目前,国内绿色信贷总体规模逐年增长,在传统信贷业务规模收缩的时候保持着优于其他业务的复合增长率,已经逐步成为银行业中用以提升公司竞争力、优化整体资产结构的业务模式之一。本文基于新时代绿色金融政策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通过背景讨论、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一个有理论和数据支撑的结论。首先是导言部分,介绍了国内银行实施绿色信贷业务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论述,为之后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做好铺垫。其次介绍了国内绿色信贷的由来及发展情况,指出目前绿色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证了本文绿色信贷业务和银行经营绩效两个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并从盈利性角度、风险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影响其经营绩效的理论机制。最后是实证检验部分,通过单位根检验、F检验、豪斯曼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等步骤分别建模并回归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一)绿色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但仍需完善制度性规范。通过对目前国内的绿色信贷政策和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实践来看,目前国内已经搭建了较为系统的绿色信贷体系,但是缺乏更加详细的实施细则和一个有明确执行力的绿色信贷业务监督机构。另外,从市场实践情况来看,我国多数大型银行已在政策的指导下开展了绿色信贷业务,国内业务存量稳健上升,同时各家银行内部的制度安排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虽然“两高一剩”行业信贷总额占比仍较大,但基本严格限制了该类客户的信贷审批,目前只进行存量管理,严控增量,对于严重污染性、过剩性行业甚至实行了“环保一票否决制”。因此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绿色信贷业务稳步增长,但由于制度性、政策性原因和各家银行的自身安排,大部分小银行尚未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绿色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仍待进一步开发,绿色信贷的相关业务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二)绿色信贷短期内不利于盈利状况,但能显著降低银行风险。本文中的银行经营绩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内涵:第一是银行的盈利能力,第二是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在短期内不利于银行的盈利状况,可能的原因是:第一,我国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时间较短,短期成本效应显著而长期收益效应尚未显现。第二,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尚未成熟,同时相关制度不完善,激励制度不健全,导致银行在短期内无法提升盈利能力。第三,本文选取的是2009-2018年10年间的数据,时间期限较短因此只能反映出短期内绿色信贷对于盈利能力的影响。另外,绿色信贷业务与银行风险状况负相关,其强烈的“环保风控偏好”对于银行自身来说是一个降低不良资产率,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有效措施,可以显著的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银行要顺应绿色金融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第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立法,推动实施细则落地;第三,要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合规的环保信息共享体系;第四,积极推动“赤道原则”,建立监管层面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最后,进行信贷产品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