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DCE-MRI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对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和预后的评价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新辅助化疗的患者26例,均为女性,年龄34-70岁,平均55.2岁,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均按照统一动态增强扫描方案进行乳腺MRI检查。在AW43诊断工作站采用感兴趣区法测量,比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及血流半定量参数在化疗前后变化。根据Miller-Payne病理反应性分级标准”(简称MP分级)对所有患者进行化疗后的病理学评价。化疗后残留病灶的TIC与病理学评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6例新辅助化疗患者化疗前早期强化参数Efirs、Vfirst、Ee、Ve等的均值大于化疗后的残留病灶(二者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前后DCE-MRI峰值强化参数对比发现,化疗前Emax、Vmax、Slopemax等参数的均值大于化疗后残留病灶的均值,化疗前Tmax的均值小于化疗后的均值(二者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前DCE-MRI流出参数Ewash、Vwash的值高于化疗后的残留病灶(二者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化疗前19例表现为Ⅲ型曲线,6例表现为Ⅱ型曲线,1例为Ⅰ型曲线,化疗后3例为Ⅲ型曲线,7例为Ⅱ型曲线,16例为Ⅰ型曲线。比较新辅助化疗前后发现22例患者曲线降级,3例保持不变,1例升级。新辅助化疗前后的TIC类型具有明显的差异(P=0.00<0.05)。26例新辅助化疗的患者,MP1级:3例(11.5%)、MP2级:6例(23.1%)、MP3级:6例(23.1)、MP4级:9例(34.6%)、MP5级:2例(7.7%)。化疗后Ⅲ型曲线中,2例为MP1级,1例为MP2级;Ⅱ型曲线中,1例为MP1级、1例为MP2级、4例为MP3级、1例为MP4级;Ⅰ型曲线中,1例MP2级、5例MP3级,8例为MP4级、2例为MP5级。不同病理反应类型与TIC类型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05)。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存病变的半定量增强参数显著降低,血流量显著减少,TIC类型有由流出型向流入型转变的趋势。残留病灶TIC类型与病理学反应之间具有相关性,可能和患者预后之间具有相关性。目的:通过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及新辅助化疗前后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血管图上病灶周围血管数目的评价,为磁共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提供更多信息及观察新辅助化疗对血管数目的影响。方法:对非新辅助化疗64例乳腺病变患者及26例新辅助化疗的患者进行DCE-MRI扫描。3D MIP血管图采用增强后的第二个时相减去蒙片产生,乳腺血管计数按照Sardanelli等提供的方法在3D MIP血管图上计数,计数评价从0级(缺乏血管)至3级(血管丰富)。根据Miller-Payne病理反应性分级标准”(简称MP分级)对所有患者进行化疗后的病理学评价。观察化疗前后血管数变化并与病理学评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64例非新辅助化疗患者中,24(37.5%)例为恶性病变,40(62.5%)例为良性病变。平均恶性病例患侧乳腺血管数目为3.80±2.02(均值±标准差),良性病变为1.17±1.10,良恶性病变乳腺血管数有明显差别(P=0.000<0.05)。采用计数评级0-1级诊断为良性病灶,2-3级诊断为恶性病灶,诊断的特异度75%,敏感度为83.3%。新辅助化疗组共有26例患者,化疗前患侧乳腺病灶周围的血管数为4.04±1.28,化疗后患侧乳腺的血管数为2.38±1.75,化疗前后比较有明显差别(P=0.00<0.05)。新辅助化疗组26例患者,术后按照病理分析,疗效组共23例(MP2、MP3、MP4、MP5),无效组共3例(MP1)。新辅助化疗后疗效组患侧的乳腺血管数为2.17±1.26;无效组为患侧乳腺血管数为4.0±2.65,两者统计上没有明显差别(P=0.312>0.05)。结论:乳腺良恶性病变周围血管数目在3D MIP血管图上有明显的差异,新辅助化疗后患侧乳腺病变周围血管数减少,借此可以为MRI诊断乳腺癌及进一步研究乳腺癌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血管数目变化提供更多的信息。目的探讨MRI在评价新辅助化疗效及化疗后残留病灶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新辅助化疗的患者26例,均为女性,年龄34-70岁。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均按照统一动态增强扫描方案进行乳腺MRI及超声检查。MRI及超声评价化疗后残留病灶的大小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并与病理学检查进行对照。新辅助化疗的病理反应根据Miller-Payne病理反应性分级标准”(简称MP分级)对所有患者进行化疗后的病理学评价。结果:化疗及术后病理发现24例患者26枚残留病灶(2位患者有2枚病灶),2例患者(2枚病灶)未发现(为阴性)。MRI发现23例患者25枚病灶(为阳性发现),3例患者(3枚病灶)未发现(为阴性)。MRI诊断残留病灶的特异度:100%,灵敏度:96.2%,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66.7%。超声发现25例患者27枚病灶(为阳性发现),1例患者(1枚病灶)未发现(为阴性)。超声诊断残留病灶的特异度:50%,灵敏度:100%,阳性预测值:96.5%,阴性预测值:100%。术后病理评价病灶最大径的均值为2.81±1.30cm,超声的均值为3.18±1.32cm, MRI测量的均值为2.78±1.48cm,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MRI与病理之间的相关度(R=0.866)高于超声与病理之间的相关度(R=0.723)。按照RECIST标准,MRI评价26例患者中,PD:0例;SD:4例;PR:19例;CR:3例。有效组共:22例;无效组:4例。MRI评价为有效的22例患者中属于病理反应MP2以上者有22例,两者的符合率100%(22/22)。MRI评价无效的4例中属于病理反应MP1的有3例,两者符合率76.7%(3/4);超声评价为有效的20例患者中属于病理反应MP2以上者有20例,两者的符合率100%(20/20),但是超声评价无效的6例中属于病理反应MP1的有3例,两者符合率50%(3/6)。结论:MRI可以准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后残留病灶的大小。MRI在使用RECIST标准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价准确性较高。目的通过乳腺良恶性病灶的T2驰豫时间的定量分析,为乳腺癌的磁共振诊断提供新的辅助手段,并初步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T2驰豫时间变化的特点。方法:共有67例患者,恶性病变为46例,其中26例为新辅助化疗,良性病例21例,所有的患者进行磁共振T2 mapping扫描,其中新辅助化疗组在化疗前后进行MRI扫描。新辅助化疗的病理反应根据Miller-Payne病理反应性分级标准”(简称MP分级)对所有患者进行化疗后的病理学评价。观察乳腺良恶性病变T2驰豫时间及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T2驰豫时间的变化并与病理学反应进行对照研究。结果:47例恶性病灶的平均T2驰豫时间为82.69±15.37ms,21例良性病灶的平均驰豫时间为95.48±26.51ms,两者有明显的差别(P=0.015<0.05)。新辅助化疗组26例病灶,化疗前病灶的平均T2驰豫时间为81.34±13.68ms,化疗后为64.50±8.71ms,化疗前后有明显差别(P=0.00<0.05)。按照手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化疗后疗效组病灶平均T2驰豫时间为63.18±8.37ms,而无效组病灶病灶平均T2驰豫时间74.62±2.32,两者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5)。结论:乳腺良性病灶的T2驰豫时间长于恶性病灶,通过T2驰豫时间的测量能够为MRI诊断乳腺癌提供辅助的手段。乳腺新辅助化疗后的T2驰豫时间缩短,特别是有效组的病例更加明显,故T2驰豫时间可能作为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