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以及监管政策逐步放开等背景下,我国银行业传统利息业务受到挑战,经营模式转型势在必行。因此,研究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情况,有利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及战略规划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健康持续地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管,因此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现状以及问题,并对其发展动因的理论基础包括多元化理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金融创新理论、金融脱媒理论以及TRICCR模型分别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之上选取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以2006至2013年为研究时间范围,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并且结合我国的市场现状,文章得出了以下关于我国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的结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规模呈现稳步增长,但是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且非利息收入内部构成尚不均衡,且国有商业银行无论从非利息收入的规模大小还是从非利息收入构成的均衡性来看,均优于非国有商业银行。根据回归模型结果,还可以发现银行的特征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水平。其中,商业银行的规模大小以及成本费用控制能力与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传统业务盈利水平、资本充足状况与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呈负相关关系。最后,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第一,今后我国商业银行要通过业务的创新和拓展,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要加强银行自身的成本费用控制能力,通过人才的引进与技术的逐渐完备降低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从而进一步推进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第二,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地拓展各类非利息收入业务,促进非利息收入构成的均衡化,减少对某一项或几项业务的过度依赖,减少其收入波动性的同时促进其多元化及持续性发展。第三,由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水平受到规模大小、传统业务盈利水平、资本充足状况以及成本费用控制能力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该结合银行特征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第四,通过完善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建立健全非利息收入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等途径,加强对其的风险防控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