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命脉,对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商业银行作为核心金融机构,其经营发展事关宏观调控效率和国家金融的安全稳定。因此,一直以来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十分重视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中国工商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10年以来,公司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果。而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总结和反思公司治理的经验和不足,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研究以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从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和成长性四个方面入手,选取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率等指标构建银行治理效率评价指标。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四个层面,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流通股占比、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等十个指标作为银行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论文首先阐述了中国工商银行上市以来公司治理现状,为后面分析奠定了基础。然后以2007年到2016年各季度37个样本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考察了工商银行公司治理效率,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公司治理效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工商银行上市以来,公司治理效率提高较快,而近两年稍有下降。中国工商银行公司治理效率影响因素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工商银行公司治理效率影响较大,但是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股权制衡度、独立董事占对工商银行公司治理效率具有显著同向影响。监事会规模和外部监事占比对效率的影响较大,并且其他因素通过这两个因素更能发挥治理功能。基于此,建议工商银行应深化股权分置改革,分散股权;提升非国有主体的持股比例,形成有效的制衡度结构;完善董事会治理机制;优化监事会制度,建立健全高管薪酬激励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