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深刻的主旨思想和美轮美奂的故事情节描写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奠定和树立了它在国内外文学中的地位。从它问世以来,就吸引着海内外各个国家的文学爱好者和学者的品读和研究。《西游记》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唐僧师徒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作为整本小说故事的主体和中心,贯穿于整个取经经历的始末,对体现小说的艺术和作者的思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部完整的小说包括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三个要素。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既包含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包含具体事件发生的场景。小说中唐僧师徒长途跋涉十万八千里,在不同的地点经历不同的磨难,这些具体的地点有山川江河树林、国家和城市、宫殿楼阁、寺庙道观以及普通百姓住家。作者对不同场所和地点的设置,既表现了作者在小说结构安排上的合乎情理,又表现了作者对真实取经故事的深刻领会和思索。这些场景与每一难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内容的描述、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性格特点的体现、宗教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表现都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场景和故事内容在不同磨难中的转换,既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演变,又体现出每一个故事的内涵意义、不同人物的性格等方面,进而体现出作者的意图和小说的主旨。另外,每一类名称的命名都能体现出作者的用意,地点的命名也不例外,作者对于地点的命名和设定不仅能为故事情节的走向作背景和铺垫,同时也能表现出其中蕴含的特有文化寓意。小说中的“八十难簿”概括性地描述了每一个磨难的具体事件及其发生的场景,一共有四十余个,这些地点和场所是全书所有场景的一个代表和缩影,具有一定的表征性。目前,研究《西游记》中地点名称的汉语文献和英语文献都不多见,而地点对于小说主体内容和文化意义的体现又至关重要,因此,作者认为研究《西游记》中的地点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西游记》在国外的深远影响力离不开翻译家们对它的翻译,迄今为止问世的《西游记》的不同语言译本不下二十种,其中的英语译本就有九种。作为评定和判断翻译思想、翻译行为、翻译策略及方法的行为准则,翻译伦理越来越受翻译学者们的重视,对于翻译伦理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程度也在不断扩大和加深。在现行的翻译伦理理论中,芬兰学者andrewchesterman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既继承和发展了之前学者们的翻译伦理思想,又为研究各种翻译实践及翻译思想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虽然存在缺陷和不足,但仍然适用于翻译作品的研究中。因此,本文就选取原著“八十难簿”中的场景地点为研究对象,以英国汉学家w.j.f.jenner翻译的journeytothewest与美籍中国台湾翻译家余国藩翻译的thejourneytothewest为案例译本,就地点名称的翻译尝试性地用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主体思想对它们进行统计、界定、划分,进而作分类性地梳理、甄别,看它们分别符合哪种翻译伦理模式,以期探索出在翻译伦理模式的指导下,哪些翻译方法更适用于原著中地点的英译,并从文化的角度评价哪种地名的翻译方式更能传达出地点本身具有的文化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