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Pancherz头影测量分析法(cephalometry analysis)结合传统测量项目,对生长发育期Ⅱ类Ⅰ分类错合患者经功能矫治器矫治和生长发育期后拔牙矫治患者的骨、牙的改变进行定量分析,以探讨功能性矫治器的作用机理,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工作。 【方法】 本研究选用正畸门诊骨性Ⅱ类Ⅰ分类错合患者50例,依据Hagg手腕骨片分析法,均处于F~FG期,无正畸治疗史。对以上病例采用随机分配原则,设计未经正畸治疗的对照组、经功能性矫治的A组和拔牙后固定矫治的B组,以排除自然生长因素的影响,对各组病例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各组间X线头影测量值进行T检验。 【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A、B两组覆合覆盖均明显减小。与治疗前相比,A组覆合平均减少3.27mm(P<0.01),覆盖减小4.85mm(P<0.001);B组覆合平均减少3.1mm(p<0.01),覆盖减少5.61mm(p<0.001)。A、B两组间覆合覆盖的减少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与对照组间比较覆合覆盖的减少有极显著性差异。②A组治疗后下颌骨长度平均增加3.95mm(P<0.001),与B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B组和对照组比较下颌骨长度无统计学意义的改变。③A组下前面高平均增加3.1mm(P<0.01),后面高增加了2.38mm(P<0.01),B组和对照组下前面高和后面高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④B组治疗后上切牙后移量最为明显,平均后移5.11mm(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结论】 功能性矫治器早期矫治安氏Ⅱ类错合可以有效的刺激髁突和关节窝的改建,释放下颌骨,促进下颌骨的生长,改善前牙的覆盖关系、后牙的Ⅱ类关系及骨性Ⅱ类关系,主要表现为骨的改建。而固定矫治只能靠拔牙来获取间隙,通过上前牙的内收、下磨牙的近中移动来改善面型及磨牙的Ⅱ类关系,主要表现为牙的代偿性改变。因此认为Ⅱ类错合应早期矫治以取得最佳的矫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