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最为棘手的环境问题。自从科学上证实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以来,国际社会开展了近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然而,在《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气候协议框架下建立起来的全球碳减排责任分担机制以及相应的气候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引起世界各国争论不断,国际气候合作处于崩溃的边缘。在这一背景下,为了解决争论、促进气候谈判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京都议定书》框架基础上改进了当前的全球碳减排责任分担机制,并对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等气候政策的执行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研究的起点是建立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平原则,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平原则应当具备以下的基本属性:一、原则的“共同性”和结果的“有区别性”;二、促进国际气候合作广泛实现;三、不以效率达成作为首要的和唯一的目标。在这一原则下,本文将各国关于减排责任分担争论的原因归纳为:一、当前碳排放责任认定方法的不合理性;二、当前的减排责任分担机制没有考虑各国动态发展的因素,或者说缺少承担减排责任的进入机制。由此,本文改进了《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全球碳减排责任分担机制。根据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平原则,本文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进行了公平性分析,并对比了多种气候政策执行的效果。本文的具体章节共分为七部分。第一章是导论,重点论述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通过梳理全文的研究思路和整理框架结构,规范全文的研究体系。第二章,分析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平与正义原则。这一章一共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介绍对公平与正义原则的一般性认识,其次分析环境领域的公平与正义原则,最后是引伸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公平原则。第三章,分析当前全球碳排放责任的认定标准并对这种标准下所导致的碳泄漏问题进行实证检验。具体来说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论述当前全球碳减排责任分担的现状,指出当前减排责任分担机制虽然结果上符合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但也存在许多与公平原则的基本属性不相符的地方;二是讨论了《京都议定书》下的碳泄漏问题,并对碳泄漏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三是针对中国碳泄漏情况,实证检验了《京都议定书》生效对中国的影响。第四章,是对当前碳排放责任认定方法的改进,提出解决公平性争论的全球碳排放责任标准,并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本章认为符合环境公平原则的要求必须考虑消费者责任,而解决公平性争论的突破口是要综合考虑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第五章,是对当前《京都议定书》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扩展和改进,引入考虑进入机制的以人均消费为指标的减排门限。第六章,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政策的分析。具体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碳排放权交易经济学原理;二是指出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需要处理的公平性问题,三是对其他气候政策机制的环境影响、成本效率、分配公平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得到相应结论。第七章是本文主要结论和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可能的创新是:一、将对当前碳减排责任分担机制争论的原因归纳为两点:即当前碳排放责任认定指标的不合理与不公平性,以及当前减排责任分担方法缺乏动态的进入机制。以生产者责任和属地原则认定碳排放量的做法使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面对巨幅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责,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不对发展中国家当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控制,这些国家的污染排放将很快超过发达国家水平,这使得在不考虑历史责任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压力剧增。同时,这一排放责任认定标准因为忽视了二氧化碳跨界转移而容易导致碳泄漏的发生,而碳泄漏现象正是许多学者反对《京都议定书》执行的原因。在没有考虑到排放责任标准不合理的前提下,这种对《京都议定书》的批判引发了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质疑,从而误导了舆论指向,会因为排放责任标准的不合理导致放弃公平的减排责任分担方法。另外,虽然《京都议定书》只规定发达国家强制减排责任的做法符合“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但由于缺乏发展中国家也承担强制责任的动态进入机制,这一方面使发达国家疑虑重重,另一方面不符合国际环境问题公平与正义的本质要求。正是从引发争论的这两个关键原因出发,本文改进了当前碳排放责任的认定方法,并引入减排门限的动态进入机制,从而建立起基于公平原则的全球碳减排责任分担机制。二、对《京都议定书》生效是否加剧了针对于中国的碳泄漏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为改变当前的碳排放责任认定方法给予了经验性的支持。国内外针对碳泄漏的研究大多利用数理模型进行事先估计,而且没有从碳排放责任认定方法上来解释碳泄漏的原因,因此容易得出要求各国进行一致性减排的结论。本文从计算中国贸易出口隐含碳排放的角度出发,利用扩展投入产出表等方法,获得了各部门连续时间序列的出口隐含碳排放数据,对《京都议定书》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三、按照综合考虑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的碳排放责任指标,具体计算了全球主要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部分关于重新认定碳排放责任的文献侧重于从消费者负责角度出发,实证研究也是具体的计算消费者责任下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综合考虑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的文献较少,更缺乏在相应指标下具体排放量的计算。在这部分研究中,本文利用了全球贸易分析项目数据库(GTAP7database),构建了国家层面的投入产出表,在Rodrigues等人的模型基础上,计算了主要国家静态的碳排放责任,为减排责任分担标准奠定了参考基础。四、对当前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进行了公平性分析,指出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在参与其中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同时,对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运行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碳税机制、混合机制在环境影响、成本效率、分配公平等方面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