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20世纪20年代以前,冠心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随后逐渐增多,逐渐在一些国家中流行,60年代末出现一个高峰,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冠心病所占比例最大。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69年就发布冠心病已成为最常见的流行病,根据现在已有的流行病学资料预测未来疾病发展趋势,冠心病仍将占21世纪人类疾病死亡原因的首位。近些年,冠心病在中国发展速度惊人,对死亡的威胁形势严峻。近30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数目增长迅猛。同时PCI术后并发症也日益受到重视,其中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 thrombosis,ST)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PCI术后常规使用阿司匹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可减少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明显降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然而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对氯吡格雷反应的差异性,在应用氯吡格雷的治疗中有4%-30%的患者未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效果,表现为对氯吡格雷呈无反应(clopidogrel low-responder, CLR)或者低反应(clopidogrel non-responder,CNR),这种现象称为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 CR)。出现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中,发生支架内血栓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危险性相对较高。众多影响因素可引起氯吡格雷抵抗,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导致氯吡格雷抵抗最重要的因素。CYP2C19基因属于CYP450同工酶家族,参与氯吡格雷代谢,其基因多态性是决定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上已越来越多地关注CYP2C19基因多样性,分析并找到CYP2C19基因多样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为下一步如何更好地使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积累一定的资料。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且行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371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这些患者300mg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75mg维持剂量,一周后抽血检测血小板反应指数(Platelet reactivity index, PRI),通过TaqMan定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CYP2C19*1、*2、*3,并将患者按CYP2C19携带情况分为不同代谢类型:强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弱代谢型。结果CYP2C19*1、*2和*3的频率分别为63.1%、30.3%、6.6%。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位点功能代谢分型,弱代谢型(*2/*2、*2/*3和*3/*3)与携带CYP2C19*2或*3的中间代谢型(*1/*2和*1/*3)与分别占15.1%、43.7%。不同性别在CYP2C19基因分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介入患者中分布有较多的CYP2C19氯吡格雷代谢功能缺失基因,CYP2C19的多态性可作为预测氯吡格雷抵抗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