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EBV颗粒直接感染以及与携带EBV的霍奇金淋巴瘤细胞KMH2共培养两种方式,筛选并建立适宜的EBV感染鼻咽癌细胞系模型。进而通过该模型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分析鼻咽癌细胞体外感染EBV前后时间序列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探讨EBV感染上皮细胞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AGS-EBV-GFP细胞制备EBV-GFP,并建立EBV阳性的KMH2细胞株,用制备的EBV颗粒直接感染鼻咽癌细胞及用携带EBV的KMH2细胞与鼻咽癌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方式,筛选适宜的鼻咽癌细胞EBV 感染模式;通过 KMH2-EBV 细胞与 HONE1、CNE1、CNE2、HK1 四株鼻咽癌细胞株分别直接接触培养,用Realtime-PCR检测各个细胞株的感染率,筛选感染率最高的细胞株构建鼻咽癌细胞EBV感染模型。然后采用RNA-Seq测序技术检测、比较分析共培养前、后HONE1 3d、5d、7d的细胞表达差异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测序所得结果进行分析。采用Realtime-PCR验证转录组测序数据候选基因。结果:1.通过携带EBV-GFP的KMH2与鼻咽癌细胞接触共培养方式,成功构建EBV感染的鼻咽癌细胞模型,其共培养条件下EBV感染效率明显高于EBV颗粒直接感染模式;2.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共培养前、后HONE1细胞的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3.GO功能显著富集的差异基因在EBV最初感染阶段主要涉及细胞免疫反应、抗原递呈、脂筏转运、细胞粘附等。随着感染推移,GO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于囊泡介导的转运、细胞内转运、代谢过程、大分子修饰等方面,而参与抗原递呈、免疫反应、凋亡过程、细胞死亡的基因大多数下调;4.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功能富集分析主要集中于Phagosome、Focal adhesion、Herpes simplex infection、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Endocytosis等;5.在突变类型分析中,HONE1、HONE1 3d、HONE1 5d、HONE1 7d分别共获得12066、12185、11916、12267个SNP位点和2407、2678、2361、2695个INDEL位点,且突变类型以颠换为主,较多的突变类型发生在3’-UTR区。综合考虑共培养前后突变差异位点,共获得630个SNP位点及115个INDEL位点;6.Realtime-PCR方法验证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差异表达倍数关系与表达谱测序结果总体趋势相一致,且在EBV感染的KMH2细胞及PBMC中,2个基因表达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功构建了鼻咽癌EBV感染细胞模型;2、建立体外EBV感染鼻咽癌细胞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发现EBV感染前后的宿主细胞基因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3.测序结果表明EBV感染鼻咽癌细胞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条通路涉及、病毒与宿主基因相互作用的过程。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Pathway功能富集分析,推测EBV主要通过粘附、内吞等途径进入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