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清初三大家”之一、“易堂九子”之首的魏禧,在清朝名重一时,然近年对其研究似与其时不称。对魏禧的文艺思想研究还缺乏综合性、系统性。本文一共分为四章,从文本的详切解读入手,希望能够追本溯源地对魏禧的文艺思想进行分析。秉着“知人论世”的治学传统,力求展示魏禧真实的思想面貌,第一章主要对其生平及文学活动进行考索。对其生平进行认真的考索,其家风和少年经历,比如父亲的爱国、不屈、明辨等对其思想是有深刻影响的。在动乱之际的隐居翠微峰也是魏禧一生的重大决策,它既包含着乱世之际魏禧的生存智慧,又有其独特的人文附着。此章还对诸子所建之“易堂”进行了解读,通过阐述“易”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我们不难理解明清易代之际遗民为何对《易》如此推崇,同时也明白,遗民读《易》,读的是世之治乱兴衰中的忧患,读的是当代历史中的德业日新,读的是本人命运中的刚健不息。所以对于如何取名为“易堂”也就不难理解了。当时“四大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对易堂的赞颂,认为“易堂真气,天下罕二”,也扩大了易堂的影响,本文也对“真气”作了阐释,并在第二章第五节的“美学思想”中进一步对“真”作深入解读。为了对魏禧的文本及流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此章对魏禧的文本录存及流传进行梳理,并对相关评论进行综述,对造成近代对魏禧研究有所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对魏禧的文学思想进行述评。第一二节论述魏禧的文学创作理论。魏禧提出著名的“积理练识”理论,承认生活是创作的基础,通过读书,实践,不断积累素材,进行提炼,才能达到一种质的飞跃。尤其说到读书方法,认为不能因循守旧;写文章更不能因循,他提出了“善变为法”,主张既要遵法,又要出法。魏禧承认学无止境,所以学习还要虚心善疑,这样才会不断进步。魏禧的这些言论,借历史来论今,联系现实探索“经世致用”的道路,用“有用于世”的文章为现实服务。表现了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尚实尚真的精神。第三节论述魏禧的文学思想核心,也就是“经世致用”思想。他主张讲究实学,痛斥八股学风,这是明清易代之际遗民反思后深刻认知的要求,洋溢着时代的精神。虽然魏禧所说的文章的“理”、“道”,没有离开儒家的礼教观念、道德规范,但究其重点,立论的主旨,却还在“世道民生”方面。这些观念与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王安石的“务为有补于世”,到清初顾炎武也提出的“经世致用”等进步主张,是一脉相承的。第四节论述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在民族危亡,复国无望的政治背景下,魏禧通过对明亡的总结和对时代的认识,认识到国家非一人一姓之公器,认识到现在的矛盾不是兴明灭清问题,而是如何解民族于倒悬,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此种开明的民族意识和爱民思想,是其致用思想的深刻根源,是对家国时势的识鉴,具有“痛定思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魏禧还对“真”、“法”、“本”、“气”等范畴做了阐释,具有初步的辩证思想,对推动清初散文创作,摆脱模拟化倾向,真实反映时代风貌,联系现实社会,起着一定的作用。第五节对魏禧文学思想中的美学范畴做了简要论述。第三章对魏禧文学思想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作简要分析。魏禧的文学思想不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作为江西宁都的学者,也尤其独特的地域特色。通过对其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考察,挖掘魏禧与同时代学人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不仅是对魏禧研究的拾遗补缺,也是认识其品格、志趣、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第四章对魏禧的字号及卒年进行了考证,这对全面了解一个作家是必要的。还考证了魏禧的交游经历,这也是其文学创作及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应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