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讽是西方文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在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当代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反讽受到许多理论家的重视。近年来,在我国文学理论界,反讽这一概念运用的频度越来越高。然而,大多数文章仅仅将反讽看作一种“微观的修辞技巧”。我认为,作为“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 反讽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对反讽进行探讨: 一、导论。反讽虽然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实践和理论意义——特别是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之中,但是当我们在确定反讽的基本内涵时却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反讽历史流变的长期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汉语翻译的混乱性。 二、历史语境中的反讽内涵流变。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对反讽内涵的历史流变进行了简要的追溯。传统反讽是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昆体良以来反讽观念的混合,它主要是指表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对比;作为拯救人类灵魂的一种手段,施勒格尔的浪漫反讽具有形而上的意义;在新批评理论家那里,反讽是一种诗歌的普遍结构原则。 三、文学反讽的基本内涵。文学反讽是作者洞察了世界的矛盾悖谬状态并为了维持这些复杂对立因素的平衡,而利用语境压力所作的一种含带嘲讽、否定意味和揭弊性质的文学表达方式。 四、文学反讽的审美机制。在反讽中,作者往往采用不可靠的叙述者,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澄明的视境,作者往往可以洞察人生的荒谬可笑之处,喜剧性因素是文学反讽的固有特征,然而这种喜剧性又与悲剧性不可分割,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文学反讽还通过矛盾因素的并置而产生巨大的文学张力。 五、当代中国文学反讽的后现代阐释。伊哈布·哈桑将反讽列为后现代主义的11个特点之一。当代中国虽然尚未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但是由于西方思潮的影响,许多文学作品也带有了一定的后现代色彩。因此,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反讽手法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发现反讽在当代中国的“漂流”(米克)趋势。 六、余论:反讽领地的拓殖。随着文化的转型,反讽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当代的电影、电视剧、小品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反讽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