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岭南地区是中国大陆史前农业向南亚和东南亚传播的必经之地,是北方中原文化区系和东南亚文化区系的连接地带。人类从温带和北亚热带南迁到南亚热带和热带,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进而造成人类适应环境的对策发生改变,包括植物利用的状况。岭南地区地貌多样,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不同的地貌环境可能会造成人类不同的适应方式,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但目前对该地区史前植物利用方式的了解非常有限。本文对分布在广西、广东和海南处于山地丘陵、河流阶地和海岸沙堤三种不同地貌环境中5个考古遗址的大植物遗存及微体遗存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尽管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类社会的植物利用模式发生改变,但是人类社会仍然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着对某些特定植物资源的长期利用。在距今8-2ka BP期间,生活在岭南地区不同地貌环境中的古人类利用了多种植物的块根块茎,其中包括薯蓣属(Dioscorea)、天南星科(Araceae)、蒟蒻薯科(Taccaceae)、姜科(Zingiberaceae)以及泽泻科(Alismataceae)等植物。来自水稻(Oryza sativa)、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薏苡属(Coix)、和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等禾本科植物也是该地区古人类的重要利用对象之一。说明当时的植物的块根块茎以及部分禾本科植物的种子构成了岭南地区古人类的主要植物性食物来源。 2)不同地貌环境中的植物利用状况也有明显的差别。首先,自距今5000年开始,山地丘陵地区的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同时期在位于河流阶地和海岸沙堤的遗址中则未发现水稻遗存。其次,生活在河流阶地和海岸沙堤的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中都包含有壳斗科植物和棕榈类植物茎髓内的淀粉粒,而山地丘陵地区的古人类的食谱中则未见这两类植物的存在。最后,不同的地貌环境不同的地貌环境会造成分布在当地的植物种类不同,因而使得可供古人类选择的植物种类不同。因此我们在山地丘陵地区发现了适宜在较高海拔生长的山枣(Ziziphusmontana)遗存,而在河流阶地的遗址中浮选出了更适应较低海拔的炭化橄榄(Canarium album)遗存。 3)古人类为了适应不同的地貌环境也会主动做出一些调整。受南岭北部的文化影响,在距今5000年左右岭南山地丘陵地区已经开始出现水稻种植活动,然而受地理环境限制,其水稻种植规模可能有限。因而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先民也在发展更适宜当地环境的旱地植物以及块根块茎类植物,并逐渐形成多种经济模式并存的混合经济模式。而水生生物的易得,则使得生活在河流阶地和海岸沙堤的先民发展需要大量人力的稻作农业的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