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制造业对比分析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x2009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过去的20世纪中,是制造业给美国、日本和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无论科技怎样进步,发展先进的制造业都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制造业也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首席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国内外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日本有人叫嚣国内产业已经“空洞化”,认为中国是日本产业空洞化的罪魁祸首,也有人认为中国制造还远不是日本制造的对手。中国关于“中国制造崩溃论”和“中国制造世界制造中心论”的争论也异常激烈。因此,将“中国制造”与第三个世界制造中心日本的制造业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对中国制造进行准确定位,对于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有着一定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世界制造中心的历次转移进行剖析,对影响制造业的宏观层面-中日国情、产业结构以及中日战略资源进行比较,对制造业的主要产业钢铁、纺织、汽车、机械、电子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等相关指标,认为中国远未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日本正经历产业升级而非空洞化,中日两国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两国产业内贸易日趋紧密,经济互补性很强,崛起的中国对日本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合作比竞争对两国更加有利。 木文共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是关于发展制造业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三章介绍了中日两国制造业的发展概况;第四章对中日制造进行了比较分析,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比较、成长阶段比较、典型的制造业产业比较,并运用几个指数对中日制造业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对中国发展制造业提出的一些建议,以及本文的研究结论。
其他文献
期刊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快速出现和快速发展已经使其成为对世界贸易组织(WTO)具有补充作用和互动影响的一种机制,并且在区域一体化组织(例如,自由贸易协定(FTA
该文通过以中国会计思想的发展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会计思想在各个时期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主要内容、发展特色以及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揭示了各个时期会计思想之间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