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民生之本,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依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政府或第三方建筑商征走,土地不能被用作农业生产,农民不能再依靠土地为生,失地群体的数量急剧增加,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普遍缺乏高的受教育水平和其他非农劳动技能,失去土地后,不但使收入来源收到严重的损害,同时,也缺少了长期稳定的生活保障,状况令人忧虑。所有的一切都与失地后的就业相关,如何能够为失地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保障,以维持其生活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笔者从对陕西省关中地区D县选取四个行政村的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进行实地调研,并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完成本文。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研究失地农民就业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框架和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其次对与本文主旨相关的就业理论做出说明,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以D县四个社区的失地农民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分别从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受教育情况、职业分布、就业渠道和地点分布五方面分析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第四部分指出了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当前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失地农民就业质量偏低,收入偏少且不稳定;就业渠道少缺乏稳定性等。并针对上述情况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分别从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来阐述:农民自身素质较低是就业困难的主观因素;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和劳动力市场吸收剩余劳动力能力不足是就业困难的经济因素;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所导致社会保障不到位、就业信息不通畅是就业困难的制度因素;政府重视度不高,公共服务职能不完善、征地制度不合理是政策因素。第五部分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一是要发挥农民再就业中的主体地位,包括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方面;二是要依靠经济结构调整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来更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是要确定统筹城乡一体的观念,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市场,采取灵活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积极保障失地农民就业。四是确立政府、社区、第三方组织就业服务主体多元化体系。最后是结语,对全文作出总结概括,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