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rocwi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实践,引导具体的包含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各子系统的行政区域复合系统向着更均衡、更和谐互补状态演化的过程。而人口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人口不处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而处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用层次和地位。良好的人口状况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而且理论上,在具体空间区域、时间段里存在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条件。该适度人口条件既指人口要素内部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的适度,符合人口自身发展规律,也指该人口要素与相关区域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实现。因而适度人口条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条件。本文在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所需人口条件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区域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系统(RPSD系统),分析了该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主要层次结构、以及主要人口要素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各要素的积极与消极作用机制。而后,本文又进一步建立涵盖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四个子系统的江苏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系统和江苏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定量分析江苏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条件。本文将江苏1996、1998、2000、2001、2002、2003六年的相应指标值进行无量纲转换,并应用AHP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值的相应权重,从而得到江苏各年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分。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以江苏人口相关指标值作为变量,使其在合理区间变动,并运用EXCEL规划求解工具,得出使2010年江苏可持续发展综合分值达到最大的适度人口条件数值。根据这些适度人口条件数值得出以下结论:(1)江苏人口要素是江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但江苏人口要素对可持续发展不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不处于江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地位。(2)2010年江苏的适度人口规模应为7596.58万人,人口密度应为740.4人/平方公里,耕地人口密度应为15.1人/公顷。因此,稳定江苏现有低生育水平,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在现阶段还是符合江苏可持续发展需要的。(3)2010年江苏的适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应在1.5‰~2‰之间,人口平均净迁移率应在2‰左右。因此江苏应适当放宽人口迁移政策,注意迁移人口的文化构成,以提高江苏的人口教育构成。(4)2010年江苏的老龄(65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达到15.6%,老少比高达84.5%。应该看到江苏的老龄化速度非常之快,应提高思想认识,作好老龄工作。(5)2010年江苏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从业人口比重应达到9%,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应达到71.8%。因此江苏应鼓励扶持发展第三产业,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人员从事第三产业。(6)2010年江苏每万人口中大学在学人数应该为540人/万人,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宜为0.1%。所以江苏目前的人口素质状况还不能满足江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加强科教上的投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最后,本文对江苏的人口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其他文献
固液界面间的润湿行为和基板的表面结构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加工和使用性能。非晶合金结构长程无序,短程有序,没有任何晶粒和晶界的存在。但是非晶处于热力学亚稳状
随着当前经济水平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政府单位逐渐加强各项制度的深化改革,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正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不断发展。此外,为了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在
从食物安全角度出发,阐述了开发葛产业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湖南开发葛产业的突出优势;明确了开发葛产业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开发葛产业的主要措施。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发展,养老问题成为老百姓日益关注的话题,如何构建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早在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
为了实现一种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和多功能的新一代车内通信系统,综合运用ARM嵌入式控制、计算机网络和数字通信等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数字化车内通信系统实现方案。该方
横峰县素有"葛之乡"之称,具有1800多年的葛栽培历史,横峰葛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上世纪90年代末,特别是2011年以来,横峰县委、县政府提出农业稳县,打造中国葛业之都的发
物权法定原则中的强制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它最大程度的体现了国家意志在当事人意思自治上的一种权威性质的律法设定。但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物
文中介绍了松辽水利委员会政务外网网络安全现状,提出松辽委政务外网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分析了7个安全域的防护措施,探讨了网络安全工作思路。
通过分析职业环境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的影响作用,阐述职业环境与职业素养的关系;以校企合作为核心,探索高职校内职业环境的构建,从实训基地、社团活动
分析了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提出了贵州发展参与式乡村旅游的意义,并通过比较天龙屯堡、郎德苗寨、镇山村等乡村旅游模式,探讨贵州参与式乡村旅游存在的不足,以及促进参与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