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文学教育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len4hy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宋代伟大的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在文学教育方面也自成体系,有有意识的,也有无心插柳的。他多数的文学教育思想是通过自己的一些文论观来暗示的。本文前言部分简略说明了目前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文学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及朱熹的研究现状,点明了郭英德教授《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一文中的几个基本特点,以此作为本文行文的依托。接下来则从朱熹的文学教育目标、文学教育内容、文学教育方法以及文学教育效果等四方面来进行探讨研究。第一部分探讨朱熹文学教育的目标。朱熹的文学教育也希望使受教育者达到“明人伦”的目的,培养伦理型人才;同时他也看到了文学作品“涵泳性情”的功能,还试图借文学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文章阅读和创作能力。第二部分探讨朱熹文学教育的内容。他的文学教育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和宽泛性,有的渗透在儒家经典的讲授过程中,有的直接显现在文学评论中,重点分析了他的文学评论中暗含的文学教育倾向,即宣扬他的文道观和推崇以古为鉴。第三部分探讨朱熹文学教育的方法。他的文学教育对学生采取学生自学和与老师当面议论相结合,最终在文章创作方面还要自行模仿的教育方法。第四部分探讨朱熹文学教育的效果。朱熹的文学教育不仅影响了他的门人,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坛:有伦理道德方面的,也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方面的。最后余论部分总结全文,浅谈了朱熹文学教育对当今文学教育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历来学者皆知韩愈“以文为诗”。近世学者钱穆,其《杂论唐代古文运动》将韩愈“以文为诗”说法一转,首开韩愈“以诗为文”之先河。确实,“以诗为文”增强了散文的抒情性,丰富了散
动词“加以、进行”具有共同的句法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具有弱化的语义内涵,不表达具体的词汇意义,仅表达抽象的事件类型意义;可以以动词性成分作宾语,而作宾语的动词又表现出名词
本文从训诂学和西方语义学理论结合的角度对小戴《礼记》中名词的语义系统及其对名词句法功能的制约作用进行了详尽的考查。本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训诂学和语义学相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自古有文化交往。在文化属性上,中韩两国同属于亚洲儒家文化圈,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成为两国的道德规范,维系了上千年的封建社会。上古时期的朝鲜没有文字,
本文是范畴研究,研究对象为形神理论。研究起自魏晋南北朝,终于宋代,主要从文论和画论会通的角度对形神的发展历史作一个宏观的考察,进而探索形神在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涵义,借此发
幼儿运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准确把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幼儿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合理运用幼儿运动中的保健保育措施,促进幼儿身心健
衔接与连贯一直是语篇分析领域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议题。本文在衔接理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和参考了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主要以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论述了钢水过氧化对临钢生产、安全等造成的危害,并对钢水过氧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
学位
鲁迅一直存在着创作言说的困境,但是为了更好地对现实生存进行把握和言说,他总是不断地尝试不同文体的创作和从不同的领域选取题材来进行创作言说困境的突围。本文将《故事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