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疏离——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与马克思异化思想之比较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ly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在某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而在另一些方面则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疏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异化观认为,异化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人们活动的结果与人相对立,人们不能驾驭这种力量,反而受这种力量的控制。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落脚点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领域,异化批判指向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因而其意识形态理论也更重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揭示构成意识形态虚假性的社会制度根源,主张无产阶级发动暴力革命从实践上推翻资本主义的交换制度,从而达到对异化的消除。卢卡奇所讲的物化指的是人的本性与其存在相冲突,人由主体变成了客体,人的活动及其结构和产品变成某种自律的、并反过来统治人、支配人的力量,人成为了物的奴仆,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在这个物化概念的基础上,卢卡奇表现出了与马克思一致的批判精神,阐述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以及科学和哲学的批判,形成了其独特的物化意识形态理论,为后人研究异化问题以及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了崭新的思想资源。具体说来,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物化的普遍化在政治领域促使官僚制度的形成;在文化层面渗入人的心灵,形成非批判的物化意识,造成人的文化困境;资本主义的全面物化又造成资产阶级科学和哲学的片面性,造成历史和科学的僵化。在其意识形态理论中,卢卡奇指出,物化意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它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陷入事实崇拜而无法把握总体历史的真正本质。要消除物化的现实,就必须自觉确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来理解意识形态,为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但是,从卢卡奇物化概念的含义可看出,他的物化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物化观,他认为人类文明始终存在两种精神的冲突,即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人本精神与以合理机械化和可计算性原则为特征的科学精神之间的冲突。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工具理性的日益发达在一定条件下破坏了人的主体性,人在机械体系中逐渐成为可计算的抽象的原子,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地位与尊严。因此,对科学与技术,卢卡奇也是持批判态度的,甚至认为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造成了人的物化状态,人在总体上受生产力的奴役。在扬弃物化的途径上,卢卡奇诉诸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和成熟。这些都很明显体现出了卢卡奇哲学思辨的逻辑,与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观很相似,都脱离了物化和异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忽视了扬弃物化的物质基础。只是,马克思在1845年以后就抛弃了这种人本化的异化思想,转而从人的现实的社会生活过程来说明异化的历史性和暂时性,指出异化的根源在于分工和私有制,因而要扬弃异化就必须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前提,依靠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夺取国家政权,代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而卢卡奇的反科学的倾向则使他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路线,滑向了救世主式的乌托邦,最终陷入人本主义的唯心史观。因而从总体上来说,卢卡奇并没有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继续其理论先驱的异化探索之路,反而退回到马克思1845年前的理论困境之中。
其他文献
康德试图克服经验论与唯理论各自面临的困难,他从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的巨大成功中看到了“拯救形而上学”的希望。本文主要从“纯粹直观”(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论证康德的“
20世纪60年代之后,伴随着左派政治的挫折、右翼势力在西方国家中的快速崛起,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消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显然已经不能很好地解答马克思主义在新的社会
中学生价值观是学生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中阶段的中学生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身心矛盾较多、情绪不稳定、面临升学
本文旨在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恩斯特·布洛赫被誉为20世纪最具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乌托邦哲学企图从一条以康德为起点的内在
甲骨文中的“利”字形为禾边刀,意指用农具耕耘或收割庄稼。“利益”一词的最初含义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从一开始就未淡漠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它不过是指:以工具去获
有人说中国哲学是早熟的哲学。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涌现出了一大批出色的思想家,他们以其智慧提出很多深刻的哲学命题,几乎后世所有的思想体系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其源头,只是
本文主要论述中国珠算发展演变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珠算做为算学发展的重要工具,做此研究的意义在于从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论述它在不同时期及哪些方面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