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华裔汉学家以及他们的海外著作正受到国内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海外著作开始形成新的景观和学术的增长点。他们在问题意识、理论工具、研究方式以至于写作风格上都常常让人耳目一新。对大陆学者而言,这些海外华裔学者的著作更多地具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他们的论著视野开阔,往往以前沿的国际学术视野作参照,是来自异域的“新声”。在他们的行文中你可以从一些驾轻就熟的作品和材料中发现令人惊奇并十分有趣的视角,让国内比较文学或者现当代文学学者发现原来现代文学研究还有很多研究视角。尽管北美华裔汉学家的海外著作在国内掀起了一场研究热潮,但却没能引起国内翻译学者的关注,这无疑将给翻译研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以译介学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来探讨北美华裔汉学家的翻译理念及其对译介学建设的启示,试图弥补国内翻译研究在海外汉学研究这方面的不足。因为译介学研究还停留在对其理论的阐释与介绍上,缺乏对译介学研究的实践指导。而北美华裔汉学家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论证方式以及他们将西方理论实践于中国语境下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能力对国内译介学研究而言具有方法论上指导意义。首先,本文讨论了北美华裔汉学家共同的学术背景。他们在比较文学、现当代文学的造诣以及他们的对材料整理、考辨、分析、批评、归纳的历史学功夫给译介学带来了重大的启示。其次,本文讨论了华裔汉学家的研究方式并探讨了这些研究方式对系统研究中西文化碰撞和对话的启示。最后,本文对华裔汉学家的论证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北美华裔汉学对国内译介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忽视这部分研究将给国内翻译研究造成巨大的损失。国内翻译研究学者应走进刘禾,走进王德威、李欧梵,立足于扎实的中国本土文化之根,搜寻大量的文献并对之进行考辨、归类与分析,让一切“实践化”、“文本化”、“历史化”,以此系统研究中西文化碰撞与文化对话,为国内的比较文学研究以及译介学研究作出切实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