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始,重庆卫视的全新全面改版、媒体资源整体公益化、全面去广告化、去商业化,旨在打造中国第一公益平台的举措,把余热未散的媒体公共空间理论再度加温,引发了社会又一次的广泛大讨论。而对于这次重庆卫视的媒体公共空间建制所实施的实践改革,学术理论应该给出一个怎样学术评价与学术定性?对于涉及到这次媒体实践中的各种要素,比如广告与媒体公共性、文化消费与文化批判、政府控制与市场运行、信息传播与大众娱乐等,在这次实践中又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姿态,从这其中显性的现象与形式出发又应该怎样审视它们内在的动态关系?重庆卫视式样的媒体公益化的道路究竟能否在公共性层面上实现其合法性与有效性?应该怎样在公共空间的框架中来构建中国未来的媒体公益平台,增强中国媒体平台的公共性?虽然这只是媒体改革洪流中又一次普通的媒体实践,但不同的是它给我们带来了有关中国传媒与公共空间的无数相关思考与值得研究的问号。至今,这种实践样态已经历了一年有余的社会考量,似乎又重新孕育着一种元初的回归或是新一轮变革的因子,但无论如何2008—2011年间重庆卫视所经历媒体实践还未走远,毕竟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中国媒体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媒体公共空间的堪忧与研究之中,它也将会作为一个实在的研究样本出现在学者过去或未来的研究视域之中。而本文却正值一个可以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变革阶段,并在地域上经历与见证了这个阶段重庆卫视的媒体实践所经历的种种微妙或是巨大的变化。正是基于这种时间与地域上的亲缘性,能使我们对于中国地方性媒体实践、中国媒体公共性建制、中国的公共空间有一个基于第一时间实践与变革经历者的再思考,而这种思考便天然的具有了一种由现实现象引发的现实性。再之,从对这种现实的研究与观照之中,再来思考中国媒体未来公共性建制的前途与出路。最终便形成了一种由公共空间理论框架来观照现实媒体实践,然后再由媒体实践与对其的观照结果来形成一种关涉未来的理论思考这样一种学术研究路径。最终以冀能达成对这次中国媒体公共性实践的一种学术定论,以及对中国未来媒体公共空问的一种“模糊”猜想。而本文的整体框架如下:绪论:主要阐明重庆卫视公益化研究问题中所蕴含的需要研究的琐碎因素,对论文的整体研究思路与路径做出一个宏观的界定。对研究背景与动机、研究现状概述、及其本文的一些研究特征加以了说明和界定。第一章:评判框架的构建与相关理论梳理。这一部分主要对关涉重庆卫视媒体实践的公共空间理论进行了一个史的梳理,并对直接关涉中国传媒语境及其重庆卫视公共性建制的相关理论加以总结性地剥离,最终形成第二章中可以用以评判的框架和第三章建制研究中可以依托的理论资源和依据。第二章重庆卫视媒体改革的研究与评判。这一部分除对重庆卫视2011年03月的改革政策进行详细说明介绍外,还对其在改革中的显性变化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最后从这些改革的细则与显性指标的分析当中,找出了有关广告、公共性、商业性;市场调节、国家机器、中国媒体体制;红色文化消费、宣传与舆论、理性批判;信息传播(新闻类信息)、大众娱乐(零娱乐,零电视剧)、公共性;收视率等数对问题与关系,并且一一进行厘清。只有深刻的体认到这些媒体实践背后隐性指标的内在关系,才有可能对这次重庆卫视媒体改革做出具有一定程度科学性的学术评判。第三章未来公共媒体平台的“理想主义遐想”。这一部分主要是基于我们已经做出的定性研究并从中汲取一些值得肯定或否定的经验,再通过我们对当今中国媒体公众、体制、技术、内容各方面公共性环境研究与和国外公共电视进行的比对(尤指BBC),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得出一些可以作为中国公共性平台建制的技术性指标和一个带有一点“理想主义”色彩的大体规范与框架。第四章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