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LM3对1979-2003年东亚地区陆面过程变化的数值模拟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西安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j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公用陆面模式CLM3(Common LandModel,Version3),以1979-2003年NCEP/DOE再分析资料(Reanalysis-2)提供大气强迫,在0.5°纬度×0.5°经度的分辨率下对东亚地区陆面过程变化进行了非耦合(off-line)的模拟试验。首先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和检验,同时探讨下垫面参量土壤湿度、积雪等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并对由模拟结果导出的陆地水资源的平均气候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率进行诊断分析,最后初步讨论了动态植被模式(CLM3-DGVM)对下垫面参数变化模拟的影响。所得主要结论如下:   1.CLM3合理地模拟了土壤湿度的适应过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能够产生物理上一致、时空上连续的土壤湿度资料。模拟结果显示,土壤湿度随深度的增加调整(Spin-up)到稳态时间加长,这说明模式陆面过程对土壤初始状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土壤的水文状态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1)Spin-up试验表明,对于土壤湿度的模拟,不同深度调整时间有很大区别,深度越浅调整时间越短,深度越深调整时间越长,浅层土壤(0-10cm)湿度1-2a就能达到平衡,深层土壤(大于100cm)需要20a左右。   (2)利用站点资料检验模拟结果,模式基本上可以反映站点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化,高、低值对应关系较好。站点资料的振幅要比模拟结果大,其阶段性变化的特征较明显,模拟数据的连续性较好,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3)用NCEP土壤湿度资料检验时发现,二者在模式区域对干湿格局的划分是一致的,CLM3在细节方面描述更好,如对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干旱区的划分就比NCEP的资料好。   2.随着最近20多年来全球气候的显著变暖,东亚地区土壤湿度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通过计算模拟土壤湿度的线性趋势倾向系数发现,冬季土壤湿度增加和减少的幅度都不大,减少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中国北方;增加的地区主要有新疆北部部分区域、东北部分区域、西南地区以及沿海一些地区。夏季中高纬度地区土壤湿度是逐渐减少的,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东亚30°N以北地区,中心位置在外蒙古,该地区的线性趋势倾向系数在-15(mm3/mm3)/100a以上。对该地区土壤湿度、降水作区域平均,对比全球和东亚地区平均温度发现:全球变暖、气温在不断升高,会引起蒸发(包括地面蒸发和植被蒸散)加大,由于30°N以北地区夏季降水增加的趋势不显著,所以会引起该地区土壤湿度逐渐减少。   分析1979—2003年(25年)夏季土壤湿度的时间序列,发现中国从东南向西北的6个分区内的土壤湿度呈逐渐变干趋势,其气候态的分布与对应的降水气候态分布一致。年际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各个分区在时间尺度上变化趋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变干的趋势,只有高原地区的土壤湿度变化相对平稳。   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分析表明,虽然全球气候升高,高原地区积雪深度有增加趋势,二者是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6,达到0.01信度。   3.利用CLM3模拟的土壤和植被蒸发量,分析了东亚地区水资源的气候和变化特征以及变化原因。   (1)利用模式计算的水资源多年平均分布与实际分布基本一致,水资源分布极少区域与沙漠区基本吻合。   (2)总蒸发量的空间分布以35°N为界,分界线以南为高蒸发区,以北为低蒸发区;东北地区以120°E为界,以东为高蒸发区,以西为低蒸发区;另外沿长江流域出现几个极值区,分别为四川盆地、江汉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蒸发量最小的区域主要在西北地区,多年平均年蒸发量在50mm以下。四季蒸发量占年总蒸发量的百分比与水资源的情形基本一致,夏季蒸发量占年总蒸发量40%以上,35°N以北地区可以达到50%以上,甚至有些地区可以达到70%。春季和秋季情况类似,能占到年总量的20%左右,冬季最少,基本上在10%附近,北方地区更少。   (3)从水资源线性变化趋势来看,35°N以北大部地区水资源呈减少的趋势;其它地区,如长江以南地区、青藏高原的水资源都在增加。   (4)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寡是水资源变化一个重要原因。在大气可降水增加的西北地区、华南和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也是增加的。在多年平均水汽通量散度图上,35°N以北地区,如西北地区、华北、东北地区都是水汽辐散区,正好与近25年水资源减少区相对应。35°N以南的我国东南部、青藏高原处在水汽辐合区,与这两个区域水资源增加相对应。净水汽通量增加区域有西北地区西部,减少区域有华北地区,其他区域净水汽通量变化趋势不显著。   4.耦合动态植被模式以后,对下垫面尤其是地表参量影响较大,可以减少地表蒸发量,增加土壤含水量。   (1)无论冬夏在0.007m~0.366m深度范围内CLM3-DGVM模拟的土壤湿度比CLM3的模拟值要大,其中表层0.007m差值最大(多年平均高7%),这种差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   (2)CLM3-DGVM模拟的地面蒸发量比CLM3的值平均要小50%,而CLM3-DGVM模拟的冠层蒸发量比CLM3的值平均要大30%,由于地面蒸发远大于冠层蒸发量,所以CLM3-DGVM模拟的总蒸发量比CLM3的模拟要小,这可能也是表层土壤湿度增加的原因。从二者差异的地理分布来看,冬季负中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负最大值9mm;夏季情况与冬季有所不同,负中心位置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四川盆地、青藏高原部分地区,负最大值12mm。   (3) CLM3和CLM3-DGVM模拟的两组感热通量差异不大。而CLM3-DGVM地面蒸发较CLM3的地面蒸发要少,所以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热量相应的少,所以CLM3-DGVM模拟的潜热通量小于CLM3模拟的潜热通量。   (4)利用CLM3-DGVM模拟的叶面指数(LAI)在中国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分布。东北地区、青藏高原南部、以及中国东部地区是LAI高值区,而广大的西北荒漠地区、内蒙古部分地区是低值区。与由AVHRR反演得到的LAI对比表明,1月模拟误差相对较大,主要表现在华东一带、高原西南部地区值过高:7月模拟较好,与观测结果比较吻合,主要不足就是青藏高原部分地区、青海黄河上游地区的模拟值过高。中国陆地植被的NPP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沿东南方向呈东高西低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西南地区,与LAI-样,广大西北荒漠地区和部分内蒙古地区是NPP小的区域。
其他文献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其实就是学生日常生活的抽象化、一般化,每个知识点、每个教学内容背后都是学生生活的本来面貌,都能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具体形象的原形.但当前很多教师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中新生代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良好的烃源岩发育条件与有利的构造圈闭是控制其北缘地区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潜伏Ⅰ号构造是发育于西北缘地区昆特依凹陷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目的:研究红芪(Hedysarum polbotrysHand.-Mazz.)种子的吸水规律以及萌发特性,探讨红芪种子发芽的最适发芽条件,为其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室内测定法,对红芪种
采用常规的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结合单斜辉石的微量元素激光原位分析和单矿物的锂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对太行山地区的新生代玄武岩及其捕虏体和捕虏晶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
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就了宏伟的青藏高原。巨量的钾质岩浆岩是青藏高原的一个显著特征,不仅出露于高原内部地区,而且广泛分布于高原周边。青藏东缘云南金平和屏边地区
如今,在新闻行业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转型。它的主要意思是传统媒体正经历一种前所未有的变革,亟待脱胎换骨重获新生。以报纸为例,根据全国报业发行与广告的统计数据,发
近来沉积学和构造方面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南缘拉萨地体西北部在晚白垩世早期(约90Ma)已经发生了抬升。由于构造事件总是伴随有岩浆事件的发生,但目前对晚白垩世时期与地壳抬
中生代邓阜仙-锡田复式花岗岩体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交界处,是南岭构造-岩浆-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复式岩体由三期花岗岩组成,即印支期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燕山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