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海马—前额叶皮层神经振荡模式分析探索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de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人类遭遇创伤性事故后,诱发各种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进而表现出的相关临床症状,具有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且社会危害性高。PTSD患者在面对与之前的创伤性事件相关的情境或其他特定情境时,会表现出持续和强烈的恐惧反应。其核心症状表现为侵入、回避、认知与情绪的持续负面状态以及唤醒与反应能力的改变。目前对于PTSD的研究大多将其视为恐惧反射,但完全基于恐惧条件反射的PTSD无法完全解释相关症状的广度。有研究表明强烈的创伤会以多种方式妨碍神经信息的正常传递,损害突触可塑性,进而造成大脑功能的损伤。神经振荡作为一种神经系统节律性的神经元群活动模式,可以与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互相印证。而神经振荡分析不仅可以为PTSD病程中神经元群的异常活动提供病理特征,还可能为PTSD病情监测与诊断带来新的应用。但目前神经振荡分析应用于PTSD发生发展中的变化未见相关文献报道。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的非侵入性的物理干预手段。rTMS的工作机制主要为将交变脉冲磁场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上,形成感应电流,从而改变大脑代谢水平和神经电生理。实验表明rTMS刺激能显著提高动物与人的认知水平,但未见其对PTSD导致的神经振荡损伤的作用和潜在机制的报道。因此,本课题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问题:(1)PTSD对大鼠不同情景下神经振荡模式的影响。(2)rTMS对PTSD损伤的神经振荡模式及病理特征的改善作用。(3)rTMS介导的突触相关通路在PTSD形成和发展中可能的作用。研究方法:实验使用单次延长刺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在大鼠上构建PTSD模型,选用8周大雄性的Sprague-Dawley大鼠,一共4组(n=6):对照组+假刺激(CON+Sham)、创伤组+假刺激(SPS+Sham)、对照组+磁刺激(CON+rTMS)、创伤组+磁刺激(SPS+rTMS)。所有大鼠在适应饲养一周后,在大鼠的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植入5组四电极,在海马CA1区植入1组四电极。一周恢复后,构建SPS模型。刺激过程中全程给予节拍声音及柠檬气味作为创伤线索。建模一周后给予连续12天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25个12 Hz脉冲为一个队列,队列以0.07 Hz重复30次/天),接着开始进行行为学实验。通过创伤线索提示测试检测大鼠对创伤线索的的恐惧反应并检验大鼠PTSD模型;旷场与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用于检测大鼠的焦虑样情绪程度;糖水偏好与强迫游泳实验用于检测大鼠的抑郁样情绪程度;新异物体识别实验用于评价大鼠的学习记忆水平。与此同时,在创伤线索提示状态下记录了大鼠海马CA1去与前额叶皮层的局部场电位,用于离线的神经振荡分析。最后取脑组织,通过Golgi-Cox染色法评估了大鼠海马CA1与mPFC处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的改变;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了大鼠海马组织中BDNF、SYP与PSD95的变化。结果:(1)SPS会造成大鼠出现PTSD样情感与认知障碍,而rTMS可以有效缓解这一情感和认知的缺陷。(2)SPS造成大鼠突触可塑性损伤,包括结构可塑性损伤(树突棘密度下降)与神经振荡异常(创伤情景下CA1与mPFC上theta节律能量以及两者间theta节律相位同步异常增加),而rTMS可以改善上述神经活动异常。(3)rTMS可能通过抑制SPS造成的PSD95与SYP突触相关蛋白表达下降,改善了突触可塑性损伤,从而缓解神经活动异常与认知障碍。(4)rTMS对突触损伤的抑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DNF表达水平造成的。结论:通过SPS构建的PTSD样大鼠模型在创伤情境下CA1与mPFC上theta节律能量以及两者间theta节律相位同步异常增加。rTMS干预可能通过调节BDNF来抑制SPS造成的突触损伤,进而缓解神经振荡异常,最终改善PTSD样症状。
其他文献
随着当前全球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空前加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对二次电池的能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商用负极材料石墨比容量已经接近理论值,硫等下一代高比容量正极材料需要低电位、高比容量负极进行匹配。因此,作为下一代二次电池理想的负极材料,金属锂已成为研究重点。但是,金属锂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锂表面SEI易破碎、锂非均匀沉积、库伦效率低、锂枝晶的不可控生长和死锂产生等一些列问题。这些问题互相耦合,造
学位
开发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电极材料对于锂电池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碳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导率、高的结构稳定性和大的比表面积,是极具潜力的高活性锂电池(LIBs)电极材料。然而,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和精准调控仍面临重大挑战,而且电极材料结构与电池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揭示。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采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制备了新型纳米复合电极材料,并通过原子水平的结构和成分控制,精准调控
学位
由单层极化细胞组织成管腔是上皮器官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有丝分裂纺锤体的正确定向对于上皮管腔的形成至关重要。但是纺锤体定向的调控机制并不清楚。PRMT1是精氨酸甲基转移酶家族的主要成员,介导蛋白质精氨酸不对称二甲基化修饰,从而在细胞活动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调控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周期等。本研究发现PRMT1调控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定向,进而影响上皮管腔的形成。本研究利用上皮亚器官体外模型3D-MDC
学位
心力衰竭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心脏疾病,反复地住院治疗会严重地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质,并且加剧了社会负担。在心力衰竭的进展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心脏氧化应激、心肌纤维化和炎症反应的出现。复方丹参滴丸(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CDDP)是一种传统中药,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但CDDP治疗心脏疾病,特别是心力衰竭的具体作用与机制还需要更多地研究。在本实验中,我
学位
血清型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致病菌检测、分型和溯源工具之一。然而,传统血清学鉴定方法虽被广泛使用,但也存在诸多缺陷。细菌表面多糖抗原主要包括热稳定性菌体抗原(O抗原,O-antigen)和荚膜多糖抗原(K抗原,capsule),具有高度的结构多样性,并决定了血清型的多样性。参与细菌表面多糖抗原合成的基因具有高度遗传学多样性,是表面多糖抗原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开发血清型分子分型体系
学位
显著性物体检测的目标是找到图像中最显著的一个或多个物体。近年来,显著性物体检测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并且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计算机视觉任务中,比如物体识别、图像检索、图像编辑、视觉跟踪等。尽管基于深度学习的显著性物体检测模型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性能,但是受限于噪声的影响,模型的性能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因此,本文从噪声抑制的角度出发开展显著性物体检测研究。首先,针对标签噪声问题,本文以RGB图像的显
学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进入环境难以降解并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危害是目前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芳香族类污染物对硝基苯酚(PNP)和卤代烃类化合物1,2-二氯乙烷(1,2-DCA)被广泛使用和合成并通过不恰当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是环境安全的微生物模式菌株,在生物降解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采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
学位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携带有耐药性结核菌株的患者增加,抗结核新药的研发变得至关重要。分枝杆菌独特的细胞壁结构是其具有耐药性的重要原因,目前已有和正在开发的许多药物都通过抑制细胞壁成分达到治疗效果。硫脂-1作为分枝杆菌细胞壁上含量最多的硫脂,不仅是重要的毒力因子,还作为神经元激活分子引起机体咳嗽,进而增加结核病的传播。因此,抑制SL-1的合成成为研究抗结核
学位
如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成为了当前信息化社会的代名词,它不仅逐步深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也颠覆了传统信息的传递方式,让信息传播真正实现了一触即达,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也孕育出了“网络舆情”这个时代独有的产物,它表明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开始学着将声音网络化,运用网络手段在社会传递着个体的观点和想法,以此反映出人类社会各行各业的声音。从现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开始蓬勃快速发展,但是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逐渐演变成为国家、民众、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是,由于大气污染显著的区域关联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大气污染治理必须打破传统的属地治理模式,通过建立协作小组或者一体化小组的形式推进污染治理工作。近些年来,随着众多大气污染治理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我国已经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及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