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乳腺癌是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三阴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乳腺癌中侵袭性,转移性最高的一种亚型,目前仍缺乏有效且低毒的治疗手段。因此,针对TNBC的分子与发病特征,开发新型治疗手段是目前摆在乳腺癌研究工作者面前一项十分迫切的重要任务。低温常压等离子体(Cold atmospheric plasma,CAP)是第四类物质形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是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三阴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乳腺癌中侵袭性,转移性最高的一种亚型,目前仍缺乏有效且低毒的治疗手段。因此,针对TNBC的分子与发病特征,开发新型治疗手段是目前摆在乳腺癌研究工作者面前一项十分迫切的重要任务。低温常压等离子体(Cold atmospheric plasma,CAP)是第四类物质形态,可通过调控胞内氧化还原水平对不同类型细胞实现剂量依赖性表型调控,其抗癌效果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分子机制尚不明确。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由脂质过氧化驱动的铁依赖性细胞死亡形式,其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本论文在课题组围绕CAP抗癌开展了大量分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聚焦铁死亡,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验证的方法深入探讨了CAP对TNBC细胞铁死亡的选择性诱导作用及调控机制。本研究运用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增殖实验,蛋白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免疫荧光,Fe2+、MDA、GSH、ROS含量检测以及免疫组化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CAP选择性诱导TNBC细胞铁死亡,而不影响非三阴型乳腺癌细胞。首先选用五株细胞(SUM159PT、MDAMB231、MDAMB468、HCC1937、MCF7,包含TNBC及non-TNBC两种亚型)进行前期研究,通过相关分子生物学实验发现CAP可以选择性诱导TNBC细胞发生死亡,接着使用不同死亡形式的抑制剂进行回补实验后发现CAP诱导细胞发生的死亡类型复杂,包括铁死亡、自噬、凋亡、坏凋等。结合电镜结果最终该项目选择铁死亡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进一步实验反复验证了CAP能够选择性诱导TNBC细胞发生铁死亡。(2)通过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到受CAP影响的关键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实验验证后发现CAP能够显著提高EGFR的磷酸化水平,而后选择SUM159PT这株具有代表性的三阴型乳腺癌细胞系以及EGFR(Tyr1068)这个位点继续进行后续实验。在对其进行位点突变后发现该位点突变可遏制CAP对TNBC细胞铁死亡的选择性诱导作用。(3)通过对SUM159PT和突变细胞进行质谱分析对比发现与EGFR互作的关键蛋白TRIM25。接着通过WB、免疫共沉淀等实验验证了二者互作关系,并发现CAP是通过抑制TRIM25-KEAP1-NRF2轴选择性诱导TNBC细胞铁死亡的。(4)CAP与索拉非尼联用可提高CAP的抗癌作用。通过细胞增殖、WB及GSH含量测定等实验验证了二者协同增效作用。即,二者联用之后不仅可以显著降低索拉非尼的药用浓度,而且可以增强CAP对TNBC细胞铁死亡的诱导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CAP能够选择性诱导TNBC细胞发生铁死亡。(2)EGFR在CAP诱导的TNBC细胞铁死亡中起重要作用,其中EGFR(Tyr1068)是关键位点。(3)EGFR(Tyr1068)-TRIM25-KEAP1-NRF2轴调控CAP诱导的TNBC细胞铁死亡。(4)CAP与索拉非尼起协同作用,共同促进TNBC细胞铁死亡。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多西他赛序贯腹腔灌注治疗胃癌伴恶性腹水患者的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70例胃癌伴恶性腹水患者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多西他赛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多西他赛序贯腹腔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质量
根据临床护理实际需要,《安徽医学》特开设了“护理札记”栏目,刊发一线护理人员在特殊病例的护理、新技术的应用、护理方法的改进、护理工作的创新等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可能“微不足道”,但切实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欢迎广大护理人员投稿,在此也感谢安徽省护理学会对该栏目组稿的大力支持。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近年来城市地铁建设规模不断加大,对地铁盾构施工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针对滨海软土地区浅埋盾构施工对地层的扰动机制研究尚不完善。本文以厦门地铁四号线浅埋盾构隧道施工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整个盾构施工过程的进行精细化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充分的阐述。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采用现场监测的手段,在厦门地铁四
目的 调查四川地区自然人群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OBI)感染状况及病毒学特征。方法 筛查四川地区自然人群OBI感染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乙肝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肝核心抗原(HBcAg)],行HBsAg,抗-HBs定量和抗-HBe及抗-HBc的定性检测,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BsAg(-)/HBcAb(+)患者血清样品,检测
目的:建立人胰岛素口崩片的制备方法;筛选出适宜有效的黏膜促渗剂并确定剂量;优化人胰岛素口崩片的处方、制备工艺以及冻干曲线,制备出片型优良、崩解迅速、便于储存的口崩片制剂;对人胰岛素口崩片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高血糖模型小鼠血糖下降率作为评价指标,确定适宜的胰岛素给药量,并对八种黏膜促渗剂进行筛选,进一步确定促渗剂的剂量;以综合评分表、高效液相色谱法、圆二色光谱法、扫描
醉驾入刑对打击醉酒驾驶行为、维护公共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刑事诉讼中,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证据认定尚有困境,例如对于酒精测试结果效力存疑的问题、行为人特殊情况的应对难点以及孤证不立的情况。基于此,提出规范调查取证程序、强化人员组织工作及加强证据印证和补强等相应解决方案,促进醉酒型危险驾驶罪证据认定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目的]优化细胞接种密度、培养基、细胞培养温度等参数,提高生产细胞株PCSK9蛋白表达滴度。[方法]试验分四步进行,(1)探讨几款市售培养基优化组合后对CHO细胞株蛋白表达滴度的影响;(2)探讨10.0×10~6、15.0×10~6、50.0×10~6 cells/mL高密度接种流加过程培养基、降温时间等对CHO细胞蛋白滴度的影响;(3)在(2)实验数据基础上继续优化,通过更换培养基继续探讨高密度
针对分布式光伏高渗透率接入配电网后引起的节点电压越限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集群划分的储能调压控制策略。该策略包含配电网集群划分和分布式储能调压控制策略两部分。首先,通过改进的模块度指标对配电网进行集群划分;然后,在计及储能功率与荷电状态(SOC)的前提下,构建储能优化调压数学模型,根据越限电压的节点所在集群所需总功率对集群内储能进行分配,确定分布式储能运行收益最大时的储能时序动作功率;最后,分析不同方
目的 建立并验证基于超声特征和影像组学的列线图鉴别腮腺良性与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腮腺恶性肿瘤64例,腮腺良性肿瘤186例,获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超声图像。采用Pyradiomics软件提取二维超声腮腺病灶影像组学特征,采用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降维筛选特征,建立超声影像组学标签。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临床诊断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
目的探讨屎肠球菌的万古霉素替考拉宁A型抗性蛋白/D-丙氨酸-D-丙氨酸连接酶(Vancomycin Teicoplanin A-type resistance protein D-alanine-D-alanine ligase,VanA)调控人正常结直肠黏膜细胞FHC凋亡的机制。方法在人正常结直肠黏膜细胞FHC中使用屎肠球菌感染,Annxin-V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使用屎肠球菌的VanA蛋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