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箩筐”和“万金油”:纪实摄影话语的狂欢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538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眼于视觉传播的观念史研究,具体关注“纪实摄影”这样一个在中国颇为流行的、但形态又十分模糊的摄影说法。通过对西方纪实摄影话语的梳理,以及还原纪实摄影传入中国的具体过程,力图证明社会背景才是加诸在纪实摄影说法上变化不一的元素。因此,单纯地把纪实摄影作为一种摄影艺术的分类并不合理。  本文第一章是研究缘起。这部分从颇有争议的“纪实摄影”译法,和繁杂模糊的纪实摄影定义入手,根据这些争议和定义的困难,笔者提出了自己对该问题的判断:纪实摄影可能只是一种“说法”,而不是一种摄影的类型。  本文第二章是研究问题和方法。这部分中笔者把关于纪实摄影的研究问题细化,希望通过二手资料分析,追问西方纪实摄影说法产生的年代,并追踪其延续、壮大的话语过程;另一方面,在已有的一些关于中国人对于纪实摄影理解的批评文章基础上,笔者希望为这些误读找到历史根源。  第三章把纪实摄影话语在西方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典纪实摄影说法的溯源,证明了其产生更多是因为社会学上的影响力和改良主义的精神气质,而非摄影艺术的创造力;第二部分从西方摄影史的撰写上,试图缕清起源时的狭义社会纪实摄影是通过何种策略、如何扩展为广义的纪实摄影说法;第三部分从新纪实摄影的发展入手,认为其实质上是对经典纪实摄影的颠覆。通过这些分析,笔者认为,纪实摄影话语在西方并非一种摄影分类,而当它被当做一种悠久的摄影传统被书写时,其实宣告着发端时期的纪实摄影气质的式微。  第四章着重从历史角度,分析为何纪实摄影在中国具有如此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纪实摄影的概念在中国的选择性引入,以及本土引入者的主观解读;另一方面回顾了被誉为中国纪实摄影里程碑的几次事件,力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摄影界是如何反叛旧式的宣传摄影的。笔者认为,关于纪实摄影模糊的说法,有利于其在中国,被当做新闻摄影改革的一个说法和理由。  第五章是结论和进一步讨论的方向。笔者希望能在微观的层面之外,提出一些宏观的、哲学意义上的解释:或许正是因为摄影介于社会和艺术之间的矛盾特质,使得纪实摄影的话语容易被模糊化和挪用。
其他文献
来自官方统计与资深两岸出版交流人士的意见指出,图书出版合作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方面是最早启动、关系最密切、成果最丰硕的项目。伴随着两岸关系改善、稳定,在开放性政策的
厕浴间渗漏是民用建筑中的一个比较常见的质量通病,它严重地影响房间的使用功能,给用户的使用造成极大的不便。笔者就这个问题探讨一下产生渗漏的原因及经济有效的处理措施。
期刊
新媒体发展迅速,信息接收打破了时空限制,通过手机设备阅读新闻成为诸多网民的选择,开发手机新闻客户端成为国家和地方媒体重要的发展战略。手机新闻客户端具有信息容量大、
期刊
随着城市文明发展进程的日趋便捷化,地铁已然成为一座城市的交通血脉。而以免费形式存在,依托于地铁发行渠道的地铁报则随着地铁的四通八达,传向每一位读者的手中。作为国内最早
轮式装载机工作环境恶劣,装载机自身系统又十分复杂,因此其结构件容易破坏失效。前车架是装载机的重要部件,对装载机前车架进行有限元分析与优化的关键是准确地确定其工作载
当今社会地震频发,应对地震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人类的重要课题。信息的获取对于震后灾区群众合理避难、政府指挥救援工作、媒体的新闻报道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交通瘫痪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中国的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受到社会转型期的影响,面对新技术的冲击以及媒体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呈现出两种发展态势:一方面新的媒介形式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