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清肝泻火法治疗紧张型头痛和5-HT受体关系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fragish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 TTH)是原发性头痛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为两侧枕颞部或额部压迫或紧箍样疼痛(非搏动性),可扩展至整个头部,时伴有口干苦、失眠、烦躁、目赤肿痛等症状,很少出现恶心、呕吐或全身不适。中医学认为,肝火上炎、肝郁气滞为紧张型头痛的发病关键,清肝泻火、疏肝理气为治疗紧张型头痛的常用大法,以名老中医赵金铎从肝论治TTH经验为基础,清肝泻火法治疗TTH有效率达90.8%。最新研究提示TTH的发生及发展与5-HT多受体基因表达相关,而中医药治疗TTH临床疗效显著,但目前国内尚无从5-HT受体方向研究与清肝泻火法治疗TTH的关系。目的通过对血细胞中9个5-HT受体亚型的活性及其mRNA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研究清肝泻火法治疗TTH和5-HT受体的关系,观察5-HT受体表达量是否可以通过中医肝脏作用的发挥来调节变化,为中医清肝泻火法治疗TTH寻找生物学依据,为深入研究紧张型头痛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方式,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紧张型头痛受试者31例,予免煎剂——名老中医赵金铎的头痛经验方治疗,疗程1周,比较TTH受试者治疗前后全血测定血细胞中5-HT1A、1B、2A、2B.3A、4、5A、6、7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最新Branched-chain DNA (bDNA)Assay技术,通过对血细胞中9个5-HT受体亚型的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的观察,研究清肝泻火法治疗TTH和5-HT受体的关系。结果1.外周血浆中5-HT多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普遍偏低。2.外周血浆中存在5-HT受体亚型有5-HT1AR,5-HT1BR、5-HT2AR,5-HT3AR、5-HT5AR、5-HT6R.5-HT7R。3.紧张型头痛受试者在中药治疗前后7种5-HT多受体(5-HT1AR、5-HTiBR、5-HT2AR、5-HT3AR、5-HT5AR、5-HT6R、5-HT7R) 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4.紧张型头痛受试者在中药治疗前后血浆中5-T2B受体、5-HT4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为“0”5.紧张型头痛受试者治疗前后5-HT多受体mRNA阳性和阴性数值进行计数统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TH受试者外周血浆中5-HT多受体mRNA呈低水平表达。2.外周血浆中不存在5-HT2B受体、5-HT4受体或基因表达量过低。3.中医清肝泻火法治疗TTH和血浆中9种5-HT受体亚型mRNA表达没有关系,中医肝脏作用的发挥对血浆中9种5-HT受体表达量无调节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通痹汤加减治疗风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采用通痹汤加减治疗风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通过观察其临床疗效,客观评价通痹汤加减治疗风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
目的:总结文献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的证候特点,评价补肾清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文献研究通过对近十年来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的相关期刊文
目的探究血气分析检验对酸碱平衡失调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北京航天总医院2016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确诊为酸碱平衡失调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
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是常见的一种泌尿外科疾病,大多数患者常合并有慢性前列腺炎,临床以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及排尿终末疼痛为表现,有的患者尚可表现为会阴、阴茎以及下腹
三语习得是应用语言学范畴的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但却有着深厚的社会语言学基础和心理语言学基础。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二语能力对三语习得中词汇迁移的影响。实证研究的
摆脱贫困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共同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97年前,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从此伟大的“红船精
报纸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7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全方位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
针对精密加工设备的微位移隔振问题,设计了一种以压电陶瓷为作动器的新型智能微位移主动隔振控制系统,在NIPXI数据采集系统和BK激振器的基础上,搭建了该系统的实验平台,提出将有
采用抗堵性能好、分离效率高和处理能力大的DJ-5型塔板(新型固定阀悬挂式降液管塔板)逐一更换了丁二烯精馏塔原浮阀塔板,不仅解决了原塔易堵塞问题,而且在保持塔体不动的情况
分布于重庆龙河 (古代南宾河 )沿岸的丰都、石柱两县的崖棺葬 ,其墓葬形态主要是长方形横穴式。这种形制的崖棺葬 ,是来自于渝东南、黔东北、湘西、鄂西南地区的古代五溪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