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蛔虫(Ascaris suum)是寄生在小肠的主要寄生线虫之一,在集约化及散养猪场广泛存在,呈世界性分布。该寄生虫不仅严重造成猪只的增重及饲料回报率降低、肉品质下降,而且还能引起临床症状和病理损伤,如乳斑肝、嗜酸性粒细胞肺炎及免疫抑制等。已有研究表明,猪蛔虫还能够感染猩猩及人类。因此,找到消除猪蛔虫的办法对养猪业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为有效的防控猪蛔虫病,就必须准确鉴定猪蛔虫。长期以来,动物寄生虫的分类主要是依据形态学特征。但是,有关猪蛔虫形态学的基础数据以及分子分类鉴定资料还不够完善。本研究拟对猪蛔虫成虫进行剖解并测量其内部器官,利用石蜡包埋切片法制作猪蛔虫各个部分的组织切片,观察其内部形态结构,同时对猪蛔虫线粒体cox1、nad1和nad4部分基因及核糖体(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西北部分地区猪蛔虫的遗传情况。结果如下:1.对猪蛔虫体长、周长及假体腔内主要器官的长度数据进行了测量,发现雄性猪蛔虫的体长为18.6±2.3 cm、周长为1.2±0.2 cm、食管长度为0.6±0.1 cm、贮精囊长度为4.9±1.0 cm、输精管长度为63.8±16.4 cm、睾丸长度为42.6±12.3 cm。雌性猪蛔虫的体长为26.8±2.7 cm、周长为1.7±0.2 cm、食管长为0.8±0.1 cm、单侧子宫长度为17.7±3.4 cm、单侧输卵管长度为105.6±19.6 cm、单侧卵巢长度为59.0±12.2 cm。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雄性猪蛔虫与雌性猪蛔虫之间在体长、周长及食管长存在显著差异(P<0.01)。并且通过制作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获得了猪蛔虫较为完整的组织结构图。2.采用引物NC5/NC2,扩增西北部分地区23条猪蛔虫的ITS基因,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依据GenBank上公布的ITS序列将测序结果截为ITS1、5.8S及ITS2三段,分析比对各段序列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所有样品ITS序列长约1000 bp,其中ITS1、5.8S和ITS2的长度分别为450 bp~453 bp、159 bp、272 bp,种内差异分别为0~0.2%、0、0。基于ITS1的种系发育分析表明,23个猪蛔虫样品均位于同一分支,而与贝属蛔虫分属两个不同分支。结果表明,ITS1序列不能作为区分西北不同地区猪蛔虫的种内分子标记,但可以作为区分蛔属蛔虫与贝蛔属蛔虫的种间分子标记。3.以西北部分地区24个猪蛔虫样品为研究对象,分别扩增nad1、cox1和、nad4部分基因并进行序列变异分析,成功扩增出了猪蛔虫的pnad1,pcox1和pnad4基因,其长度分别为480 bp、787 bp和811 bp,基因的A+T含量分别为69.69%~71.12%、65.54%~65.96%和68.46%~69.29%,其种内变异分别为0~2.9%、0~2.1%和0~3.1%。基于pnad1、pcox1和pnad4序列的种系发育分析表明,中国西北地区猪蛔虫与美国猪蛔虫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株,该基因可以作为区分中国西北地区猪蛔虫与美国地区猪蛔虫的分子标记,但不能作为区分西北部分地区之间猪蛔虫样品的分子标记。综上所述,本研究完善了猪蛔虫的形态学数据,并基于ITS及线粒体部分基因(nad1、cox1、nad4)研究了西北部分地区猪蛔虫种群变异情况,为猪蛔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猪蛔虫的鉴定分类提供了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