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孔隙率的3D打印多孔钛金属植入物在兔体内实验中的骨长入情况,评价多孔钛金属植入物不同的孔隙率对骨长入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不同孔隙率的多孔钛板,孔隙率分别设计为:A组(35%),B组(55%),C组(75%)。健康新西兰兔18只,雌雄不限,随机平均分入上述A、B、C三个实验组。全身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取股骨外侧切口,逐层切开显露股骨干,取股骨干中部1 cm×2 cm置板区域,剥除骨膜,以磨钻打磨骨皮质至骨面出现新鲜渗血,并用1.0mm克氏针打上微孔,每个微孔间距约2~3mm,将钛板放置妥当后使用锁定螺钉固定。分别于术后第4、16周每组处死3只实验兔,取股骨干标本进行X线片和大体观察,观察各组植入物固定情况以及周围成骨情况。其中实验末次取材(术后16周),每个标本取不脱钙骨组织切片,进行V-G染色,经计算机图像采集系统采集包括假体的整体图像,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判断并计算多孔钛植入物内新生骨组织面积,算出新生骨形成率(新生骨形成率=新生骨组织面积/假体中空腔内部总面积×100%)。结果:大体观察:术后4周,各组标本钛板周围及与骨面间可见纤维组织和少量原始骨痂形成。术后16周,各组标本钛板和骨面之间有新生骨组织形成连接,钛板周围有较多的骨痂形成,个别钛板被骨痂包裹。X线片观察,术后4周,各组钛板与骨面之间隐约可见模糊影,部分钛板与骨面之间有间隙。术后16周可见钛板与骨面之间有骨痂形成,大部分钛板与骨面之间贴合紧密。组织学观察:A组可见钛板周围有新骨生成,但中间孔隙结构内仅有少量骨组织长入。B组可见孔隙结构内部分骨组织长入,但与钛板之间存在一定缝隙。C组钛板孔隙间新骨长入密度较高,且与钛板结合紧密。术后16周,C组新骨形成率明显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3D打印多孔钛板的孔隙结构,可以允许新生骨长入;2.不同孔隙率大小,影响3D打印钛金属植入物的新生骨长入效果;3.35%、55%、75%三种孔隙率中,75%孔隙率较其他两组较低孔隙率更有利于骨长入;4.75%孔隙率3D打印多孔钛板可与经适当处理的皮质骨表面实现良好的骨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