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青春电影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迎来了“百舸争流”的创作繁华景象,景象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广泛的思考空间:第一,繁华景象中的观众群体,其思想和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第二,繁华景象的来临,是创作者遵循艺术自然发展法则的顺势而为,还是商业时代下票房利益驱使的有意为之?两个问题的提出也诠释了光影青春的双重身份象征:作为造梦的艺术,青春电影是创作者施展艺术抱负的寻梦之旅,更是青年观众启迪人生的梦想镌刻;作为被捆绑的商品,青春电影是消费主义、娱乐至死的“幸福危机”,更是青春迷狂、价值迷失的“始作俑者”。基于上述简述,笔者认为,从艺术主体审美角度探讨当下“青春”的呈现状态,并对其传播效果进行分层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影视媒介作为光与影、声与像的结合体,具有天然的直观感和代入感,对观众个人价值观的塑造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意义重大;另一方面,随着传统审美文化逐渐褪去以及产品传播媒介的日趋流行,青春电影的创作必将面临着“观众众口难调”和“票房与口碑抉择”的两大难题。基于此,本文以“艺术美学”和“传播学”两大领域的知识体系为理论指导,以“艺术”和“传播”角度为主、其他多个角度为辅,着重研究了当下青春电影的审美维度和传播效果。行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交叉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旨在对青春电影的主题价值、审美创作、美学表达以及影视美育效果进行深度梳理探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问题,即:“当下青春电影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行为、理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培养结果有什么负面效应?青春电影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使命体现在哪里?庸俗化商业青春影片的传播特征是什么以及其过度泛滥的根源在哪里?如何在现有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认知的基础上创作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精良青春影片?”行文的过程中,文章对这些问题均给出了针对性的解答和对策提出,进而为青春电影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力所能及的可行性建议。全文共包含四个章节: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思路、重点、创新点、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初步界定,奠定了问题研究的基础。第一章对青春电影的涵义和审美维度做了基本的概念界定,首次引出了“青春主题价值”,并认为其在电影审美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后又以“主题”为研究线索,简短地回顾了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并试图找到其内在的发展流变规律。第二章第一节以“主题”的审美价值为参考点,详细探析了当下青春电影所传播的多元青春母题,将母题的价值呈现具体归纳为“怀旧情结的精神内涵、成长命题的真切表达、情感世界的心灵慰藉”,并结合电影实例分析了其对观众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作用;第二节着重分析了母题价值传播和创作倾向的偏失,一则完成青春价值的正反对比论述,二则为后文青春电影商业庸俗化现象的论述埋下伏笔。第三章以“培养理论”为理论指导和研究视角,论述了“当下青春电影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行为、理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以及这种‘潜移默化’的培养结果有什么负面效应?”,引入了“象征性青春”、“正负效应”和“效果留恋”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再次强化了“青春母题价值”的涵义,并由此出发论述了青春主题价值传播效果的具体显现。第四章通过寻找当下青春电影的“证候”与“良剂”,重点论述了“庸俗化商业青春影片的特征和其过度泛滥的根源,以及如何在现有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认知的基础上创作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精良青春影片?”结尾指出了“审美创作的单向度升华”是创作出一部优秀青春影片的最关键之处。纵观全文,论文的主旨实则论述了“青春电影主题传播的审美价值对于观众行为、理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效应,以及以这种效应为出发点和参考点的“对当下青春电影的评判和创作方向的探讨”,文章最后将主题升华于审美默契中的“理想之于需求的观照”,将我国青春电影的未来创作建议具体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