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它体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而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寓意。人物则把作品与现实生活以及作者联系了起来,而人物原型则是小说人物创作的根源。通过还原小说人物原型得以窥见作品的深层次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0世纪80年代韩少功提出“寻根”口号,他认为:“所谓寻根就是力图寻找一种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并通过文学践行着他的“寻根”主张,把“寻根”之路引向湖南的乡野民间。湘乡文化传统、风俗民貌成为他创作的主要素材。基于此,本论文试图从还原作品人物原型这一切入点出发透过其作品中的人物和对其“寻根”主张进行有效地理解,以领悟其作品中丑陋人物的“美”,疯颠人物的“理性”思维,传统思维折射出的现代文明痼疾。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对人物原型这个概念、意义进行必要的阐述。人物对小说作品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物处于小说的核心地位,正确理解其人物意义直接关系到对作品的正确解读。而对于作品人物的有效解读又须与当时的写作环境相联系,人物原型则是这种联系的媒介。人物原型批评源于神话——原型批评这一基础之上,强调了人物原型所具有的集体性这一特点;美国批评家弗德莱尔则将原型定义为一种由观念、感情组成的一种模式,把原型引向思想和思维领域;诺斯洛普·弗莱认为原型具有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特征;原型批评的理论为从生活中寻找人物原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即人物原型可以理解为作品人物中典型的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原始思维、传统文明。第二部分是论述韩少功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从童年到知青时代再到重归汩罗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韩少功的文学主张、对底层人民的怜悯、对潇湘汩罗的怀恋情结。明确文学与韩少功生活的紧密关联性,也就是从韩少功的生活与文学的关系出发指出寻找人物原型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把历史文化名人屈原与韩少功的生活、小说作品人物联系起来,阐释屈原的至美人格、悲剧命运对小说人物的性格、思想、命运所产生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位忠君爱国、体恤百姓的历史人物屈原,他在韩少功乃至整个湖南民众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这样一种地位直接左右着韩少功对以屈原为原型衍生的如“月兰”、“张种田”、“德琪”一系列人物的态度:有批判但更多的是怜悯和赞美,而非仅是简单的一种丑陋人性的展示。第四部分分析巫楚文化与小说人物的关系,巫楚文化的神秘性,因神秘性不被人理解进而被视为非理性的文化传统加以排斥这一局面。巫楚文化的传统巫师职业被现代文明所排斥,同时韩少功作品中出现的以巫师为原型的系列人物如“丙仔”、“大脑壳”、“陈梦桃”他们所面临的被歧视、排斥、挤压也正是这一局面的再现。韩少功对神秘的楚文化是极力推崇的,同样他对作品中的这一原型之下的系列人物所受到的不公而鸣不平:揭示理性世界的相对不合理性,不理性相对于理性世界里的相对合理,而非理性的定义则源于文明的一种迫害。第五部分论述湖南当地的社会传统思想之下的思维模式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湖南的传统文化所衍生的“经世致用”思想,这一思想过于强调“实用性”,在这一原型之下造就了小说作品里的一个个“实用主义者”人物形象如“长科”、“丙仔娘”、《鞋癖》里的“母亲”。他们过于强调“实用”忽视了感情、亲情,对传统的固守又使他们变得闭塞、过分保守,甚至形成了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各种“怪癖”。最后指出传统思想之下的固化思维模式正是小说中所展现的各种“怪癖”症结原因所在!韩少功对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批判的同时却不由对现代文明的弊病担忧起来,这也是关注、挖掘、批判传统文化弊端的动机。总体来看,韩少功的作品里出现的人物,从人物性格、人物命运、人物的社会地位、思维模式上与湖南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人物屈原、巫师神婆、传统思维模式都具有某种共同之处。通过对人物原型的分析这一微小的角度剖析韩少功对湖南传统文化的心路历程:是批判但却源于关注和怜悯之心,是“寻根”但更多的是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