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与《伤寒杂病论》水肿病证辨治规律的比较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svincent_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水肿病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点的一类病症,它既是一种临床疾病又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如肾病、心脏病、肺气肿等。通过对水肿病症的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伤寒杂病论》之前和隋唐之后对水肿病的认识虽有所承续,但是两者相关的病因病机及诊疗思路却并不相同,而且《千金方》不但收录了隋唐以前的诸多医学著作,孙思邈本人更是对仲景之学倾慕已久,故孙思邈晚年仍在其《千金翼方》中收录了部分《伤寒论》,因此探讨比较《伤寒杂病论》与《千金方》之中有关水肿病的内容,既是探讨隋唐时期对《伤寒杂病论》相关疾病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临床治疗水肿病证思路的一种探索。方法:本文通过机检与手检相结合的方式对《伤寒杂病论》以及《千金方》中水肿病证的相关条文进行梳理,并在现行通用的水肿病诊断基础之上对其概念进行规范化;对各自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并将其内容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从相关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四方面进行比较,并结合各自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概况对其异同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疾病的继承与发展关系;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其方药进行深入挖掘,统计其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等,并通过规则分析对其常用方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通过对其相关病名进行统计,发现《伤寒杂病论》中水肿病名有18种,其病名概念相对模糊,存在较多一词多义的现象且疾病分类上有所交叉,而《千金方》中水肿病名总共27种,其病名概念相对清晰,较为规范化。《伤寒杂病论》中的病名主要是根据相关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进行定义的,而《千金方》则主要是根据其脏腑辨证的需求构建出来的,如五色水和五腑水等。《伤寒杂病论》中水肿病的病因病机主要集中在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以太阳病和少阴病为主,内伤以肺脾肾膀胱等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而《千金方》中的病因病机则多与妇人妊娠产后、脚气、诸风、服石等因素有关,内伤水肿除了肺脾肾膀胱等脏腑功能失调外尚多集中在胃和大肠。《伤寒杂病论》治疗水肿病主要采用发汗、利小便的方法且两者之间有明确的使用界限,而《千金方》的治法常以利小便为主,兼以配合发汗、活血、泻肺等多种方法,针对水肿实证和水肿虚证则以攻下逐水和饮食调理等方法治疗,并在书中记载了部分膏摩外洗的方法和针灸治疗的方法以完善水肿病的治法。《伤寒杂病论》主要使用的是以麻黄、桂枝为主的发汗剂和以茯苓、防己为主的利水剂来治疗水肿病,通过数据挖掘后尚可发现其总体上仍是以发汗剂作为治疗的主体,而《千金方》则是以茯苓、白术等利水药物为主构成的利水剂,通过比较同类中药可以发现《千金方》中部分方药应是在《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增损而成的。通过比较《伤寒杂病论》与《千金方》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可以发现,《千金方》中温性药物、平性药物以及甘味药物所占的比例皆明显下降,而寒性药物、辛味药物和苦味药物所占比例却明显提高,故《千金方》相对于《伤寒杂病论》而言其水肿整体上应更倾向于湿热内蕴或风水夹热等证候类型。结论:我们在对相关疾病进行分析时,除了要从临床角度考虑外,也莫要忘记中医学是一门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叉融合的学科,因此中医学的相关概念和辨证论治体系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所以隋唐时期对于水肿病的相关认识与治疗与《伤寒杂病论》相比,除了要从临床角度去挖掘两者之间的异同,还应从各自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革来寻找其深层次原因。
其他文献
感冒是一类常见疾病,感冒药也是广大临床医师最常用的药物.目前感冒药有百种之多,如何正确选择、合理应用,是医生和患者都较为关注的问题.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涌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越来越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些电子设备普遍都是采用电池供电,所以电池供电已经成为主要的趋势,这就对电源管理芯片
目的:研究引起外科感染的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VITEK-ATB和API系统以及Kirby-Bauer法,分离并鉴定外科临床标本的菌株,检测其对常用